魏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这首诗中藏着一个很美的古风名“陌尘”,“根蒂”指的花果和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代表着稳定和依托。
墨客说“人生无根蒂”,便是感慨人生如浮萍一样无根无系,处处充满无常和变数,好比大路上随风飘扬的尘土,无依无靠。
陶渊明在回归田园之前,曾经五次入仕五次致仕,按他自己的话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辗转于魏晋阴郁的官场之中,看着让自己厌恶的人,做着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有如身在樊笼一样平常。
那些说不出的苦和累,让他的心灵备受煎熬,齐心专心想要超脱世俗的束缚,末了他决意彻底阔别官场,回归贰心心念念的田园。
在这流落不定的人间,墨客唯一能做的便是守护自己心灵的安宁,为此贰心甘宁愿接管贫穷。

10首大年夜彻大年夜悟古诗词识破人世沧桑抚慰世人千年

人生涯着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蕞初的样子了。
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
来到这个天下上的都该当成为兄弟,又何必只是骨肉之亲呢?碰着高兴的事就应该作乐,有酒就要约请隔壁一起畅饮。
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久看不到第二越日出。
应该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不等人。

[2]

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金】元好问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
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
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和成!
异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释:舞鸡鸣: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
短歌行:曹操所作的诗歌,表达了他感叹人生短暂,渴慕招揽人才和一统天下的年夜志壮志。
幽并:幽州和并州。
编简为谁青:语出杜甫《故武卫将军挽歌》:“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编简,即书简,此处指史籍。
钓鱼坛:指东汉高士严子陵的钓鱼台,在今浙江桐庐富春江畔。
如睡。

[3]

《醉睡者》

宋 苏轼

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师长西席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

《醉睡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他以独特的视角和诙谐的笔触,描述了一个醉酒沉睡的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神往。
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引人寻思。

苏轼的《醉睡者》见告我们,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
但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保持复苏的头脑,面对生活的寻衅。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过上诗意的人生。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的人生画卷。
让我们从中汲取聪慧,探求内心的宁静,年夜胆地面对生活的寻衅。
让我们一起,以诗意的人生,去感悟生活的美好。
在弯曲的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寻衅,让人难以轻易迈步。
面对这样的困境,选择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去应对,放下重负,痛饮一番,让心灵在醉意中得到短暂的开释和自由,暂时忘怀世间的骚动,找到内心的宁静。

[4]

《警世》

唐寅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次缺月还圆月,数阵熏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苏轼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云:“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和唐寅诗意相同:大智若愚,才会活得通透。
唐寅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尤以画有名,其诗夷易真切,意境清新,饱含对人生和社会的傲岸不平之气,蕴含哲理,给人朗朗上口之感。
这首《警世》诗,夷易浅近的措辞,却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如若没有历尽世事沧桑,又怎能写出如此醍醐灌顶的笔墨?知道生活的原形,依旧热爱它,方为智者。

人生哲理,有时候是一声嗟叹,有时候是一声警觉。
在这首《警世》中,唐寅用简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意见。
万物皆有天命,苦苦追求大概并不能得到想要的,反而是悠然自得更能让民气生欢畅。
他劝诫人们要把握机遇,恰到好处,不要过度追求。
人生如梦,不要被繁杂的事物困扰,要学会放下,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宁静。
读后让人受益匪浅,警觉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稳健、明智地前行。

《栈道图》

明 唐寅

栈道连云势欲倾,征人其奈旅魂惊。
莫言此地波折甚,世上风波更不平。
​​

人们在听到一些事物时,每每自觉不自觉的会以自己业已形成的知见去比对,去认知。
但这个世上,有些东西仅凭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去理解,是不会真正明白个中的真实义谛的。
实在,要真正明白大道,必须“悟”才行;而没有“疑”,又何来悟?

六百多年前的唐寅,生命的智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用此诗阐述了以平常心面对生命的无常,万事推敲,三思而后行,切不可意气用事,要随缘而安,顺其自然,活得通透!
也是对付生命豁达的心态,更是对付生命自我的“矫情”!

[5]

《西江月·丹阳湖》

宋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别号《白苹喷鼻香》、《步虚词》、《晚喷鼻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高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题溧阳三塔寺: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
三塔寺,溧阳境内寺名。
这首词原无题,南宋周密《绝妙好词》本弥补为“丹阳湖”,而厉鹗笺注则作“题溧阳三塔寺”。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谓丹阳湖在当涂县东南六十九里。
当时为建康和宣城之间内河交通的必经航道。
黄异《花庵词选》题作“洞庭”,显系疏误。
按岳珂《玉楮集》有诗题《三塔寒光亭张于湖书词寺柱吴毅夫命名后轩》,所云“张于湖书词”,当指此篇。
问讯:问候。
湖:指三塔湖。

重来又是三年:相隔三年重游旧地。
过湖船:驶过湖面的船。
杨柳丝丝:形容杨柳新枝柔嫩如丝。
拂面:轻轻地掠过面孔。
世路:世俗生活的道路。
寒光亭:亭名。
在江苏省溧阳县西三塔寺内。
沙鸥:沙洲上的鸥鸟。

这首词描述的是词人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
三四两句从客不雅观景致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绘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
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下片前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
末二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返物化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
全词层次丰富,情绪朴拙,意境旷远,余音袅袅。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唐代墨客张籍的七世孙。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
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6]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宋 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嫡阴晴未定。

这首词通过描述世事的短暂和人情的淡薄,表达了词人对付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付生活中少焉欢愉的珍惜。

这首《西江月》大有历经沧桑之后,看淡看轻世事,浮生若梦的觉得,与上一句李白的豪放感不同,这一句带着一丝忧郁的气息。
读诗必读史,李白身逢盛唐期间,国富民强,社会安定,而朱敦儒中年期间历经“靖康之变”,饱尝战乱之苦。
身在浊世,自然身如浮萍,这样的时期变动必定在人的身上打上烙印,人生如梦,统统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许多经历,宛如春日梦境,残酷而迷人,但究竟短暂,犹如花瓣随风飘落,俏丽但易逝。
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每每如此,可能由于利益、韶光或其他缘故原由而逐渐疏远,就像云一样,虽然曾经俏丽,但究竟会散去。
且行且珍惜,统统都在变革,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同时,保持一颗豁达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事的变革和人际的变迁,去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7]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去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面古人。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是北宋词人晏殊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感叹人生短匆匆、离去太多,劝人及时行乐。
上片说光阴荏苒,人生苦短,偏偏又聚少离多。
下片承上离去意,表示了词人把握当前、享有生活,超脱愁苦的生活态度。
全词格调虽然沉郁,但取景甚大,气候宏阔,且具有一种温婉的气候,措辞清丽,颇堪玩味。

很多人说这首词表示了晏殊对待生活态度的现实主义。
但我认为他更感怀的是人生苦短,霎时芳华。
有限的光阴中却被风雨霸占了大半,这还是对情面冷暖的感怀。

人生短匆匆,离去太多,该当如何?晏殊说:莫为离去伤神,流连于痛楚是没有益处的,不如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以抚慰有限的生命。
“不如怜取面古人”成为传诵至今的名句,这是天地间劝人珍惜当下的言语中最动听肺腑的一句了。
人生一世,追过太多精彩,有些捉住了,有些却一贯在追寻。
念远是空的,伤春也是空的,“念远”不一定就能相逢,“伤春”也不一定能将春光留住,不可得的仍旧是不可得的,无法挽回的仍旧无法挽回,以是说“不如怜取面古人”。

[8]

《蝇子透窗偈》

宋·守端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多少很多多少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这首禅师​看似平淡无奇,可细品之下却蕴含天机。
实则语意双关,机锋暗藏。
我们都知道,许多昆虫都有趋光性,飞蛾扑火时,眼里看到的只是温暖和光明。
可它并不知道欢迎它的是一场灾害,扑上去的结果便是炎火焚身,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此偈以日常生活中的蝇子撞窗为寓言,警示人们在追求真理或者说达到觉悟的过程中,常常会被自我局限的不雅观念所困扰,而无法看到原形。

这里的蝇子象征着寻求真理的人们,而窗户纸则象征着困扰我们的自我局限和偏见。

只有当我们回归自性,放下自我局限,才能看到原形。

释守端(1025~1072),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人。
俗姓葛,衡阳(今属湖南)人。
幼事文字,及冠依茶陵郁禅师,后住白云寺,为南岳下十二世,杨岐会禅效法嗣,人称“白云守端”。

[9]

《无题》

佚名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留风尘。
繁华落尽一场空,青山依旧笑东风。
曲终弦断人散尽,浮生若梦在个中。

本来想在青灯古佛中寻求人生的大彻大悟,但却由于贪恋浊酒贪恋世间繁华,滞留尘凡。
“浊酒”也象征着人生的一点痴念。
本来是无欲无求无伤无痛,但人终有七情六欲,一旦被希望侵蚀,就注定要跌入滚滚的俗世尘凡,纵然是苦海无边,但还是因希望的知足贪恋个中的欢愉。
但蕞终还是要面对“曲终弦断人散尽”的梦醒时分。
人生于世,有所执念,怀着这份执念前行,无惧尘凡消磨,无惧人生孤苦,无惧前路艰辛,通过这一份执念,得到人生的淡定从容,我想,这便是蕞美好的人生进程吧。

[10]

菩提偈(节选)

唐·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反响了慧能大师对付修行和觉悟的深刻理解。
寓意是:它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和表象的境界,暗示了人们该当摆脱对事物的执着和束缚,追求内心的沉着和解脱。
诗中的“本来无一物”强调了万物的实质是空性,没有固定的实体和实质。
而“何处惹尘埃”则表示在这种认识下,人们不会被世俗的烦恼和污染所困扰。
这首诗的故事是: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让弟子们作偈呈验。
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则作此偈。
弘忍认为慧能的领悟更为深刻,于是将衣钵传予他。

万事皆心生,心中有,便有;心中无,便静。
生活之苦,苦在执着。
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燎岁月惹尘埃动情念,可会熬不过韶光。
”“百转千遍愿,最好是玉成,含笑一睹你容颜,天地多辽远,而你在面前,怎拂去眷恋。
”“百转千遍劫,最难是玉成,等一世我亦甘心。
”“生平多迢遥,但求一瞬间,刻骨绕心间。
”“百转千遍夜,你陪我默念,来生可否能再见,一诺永生缘,偈言颂离去,愿此情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