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天下,环球同此凉热。
写作背景:
1935年的9、10月间,红军超越岷山、六盘山,当时毛主席说 “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便是我们的家了”。一年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年的冲锋陷阵枪林弹雨,到这时形势豁然开朗, 曙光乍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主席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一期间写了很多诗歌,《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道》等等,《念奴娇•昆仑》便是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了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诗歌赏析:
主席的诗作最长于借景抒怀,以诗言志。这首词气势磅礴,不堆陈华美辞藻,乃至利用口语化的语句自然天成,语势铿锵。
1935年的10月岷山已然踏在脚下,长征末了胜利在即。“更喜岷山千里雪”墨客此时豪情万丈,遥望莽莽苍苍高大巍峨的昆仑山,墨客改造旧天下,埋葬帝国主义的豪情喷薄而出。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首句真实写景,道出昆仑山的壮丽、巍峨、高大。从韶光上“横空出世”写昆仑山与天同寿,万古长存;从空间上,一个“莽”字,道尽了这座山崇高、粗犷,比起古人“骏极于天”形容高山一点都不逊色。韶光旷远、形体粗犷的昆仑山遗世独立雄踞天外,睥睨天下“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前句写实,二句虚写,墨客发挥浪漫想象,万仞昆仑群山横空出世如“飞起玉龙”在空中起舞。此句化用古人咏雪名句“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一个“飞”字让逶迤群山灵动起来,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
“搅得周天寒彻”,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远不雅观莽莽昆仑被雪戴冰如飞起玉龙,想来就寒气逼人。此句妙在“想象”中把雪山写实。“搅”引领周天寒彻,把冲动大方的豪情镇静了下来,情思发生了迁移转变与变革。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昆仑山连绵千里骏极万仞,体势极为雄伟阔大。墨客面对着满山的冰雪,上句的“周天寒彻”让墨客从冲动大方的豪情中冷却下来,把目光从莽莽昆仑转向世间。此时帝国主义正对中华民族侵略蹂躏,如不奋起反抗降服仇敌,迟延日久中华大地就会“如江河横溢”,使人葬身鱼腹。刚刚还“阅尽人间春色”的昆仑此时在墨客面前如帝国主义祸患般压在心头。天地恒长世事变幻,担负起反帝抗争历史的重任,至于千秋功罪,只留给后人评说,我辈不可有半点迟疑。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所谓“相由心生”墨客此时面对昆仑,心里想着帝国主义的可恶,下阙开篇墨客就挺身而出直面昆仑: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不要”“这高”“这多雪”都是口语化的措辞,全无雕琢,却字字珠玑简明达意。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宝剑”一句,令人遐想到毛主席同期间写的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以及古人“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名句。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即将取得终极胜利,反抗侵略已然是中国社会的紧张抵牾,墨客豪情又起,要倚天拔剑斩玉龙。
太平天下,环球同此凉热。
打倒帝国主义,建立天下命运共同体,“环球同此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