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清

【作者】沈铨

【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尺寸】191X 98.3 CM

每日读一画|清 沈铨松梅双鹤图

【材质】绢本 设色 立轴

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像“松龄鹤寿”这样平凡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是许多画家热衷表现的,但如何作到作品普通而不庸俗,则是衡量—个画家学养与技能的关键。
沈铨的《松梅双鹤图》题材虽然普通,但在笔墨间表达出的内涵却不同凡响。
写实类的作品首先看重造型的准确性,但并不是对自然景物一成不变的大略模拟,而是艺术的再创造。

此画为作者晚年之作,笔触细致工致,造型生动准确,技法出自明代而又极具个人风格,笔墨工致,敷色冶艳,看重渲染,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
劲健、流畅的线条,周详的局部勾画,完美的画面构图,令人难以看出此乃年已古稀之人的手笔。

清 沈铨《松梅双鹤图》局部

图中松树苍劲有力,松下白鹤特立,寓意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和志节清高。
双鹤的一仰一俯,气韵生动;梅与松的一曲一贯,表示了事物的独特个性;花与果的一红一白,高下呼应;岩石间的竹与茅草,穿插自然,恰到好处。

清 沈铨《松梅双鹤图》局部

沈铨的工笔花鸟走兽紧张是继续了院体绘画传统,同时又受文人画思想影响,从明代院体脱胎而出,汲取了文人画抒怀写意精神,在写生方面自主异格,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重彩、淡彩、没骨、水墨、白描、勾勒填彩、钩花点叶等绘画技法在写生中灵巧利用并加以发展,既重形似,又重神似。

从整幅作品来看,画中江水滔滔,浪花翻涌。
险要挺立的崖石之上伫立着两只仙鹤,它们身上片片洁白的羽毛勾勒细腻,渲染得风雅入微;一只回顾远眺,一只引颈高鸣,彷佛是在凝望着迢遥天边飞过的伙伴。
两只仙鹤的造型精练准确,犹如得道神仙一样平常神态豁亮清明,清闲安详,没有一丝俗气,鹤的足和喙刻画得十分逼真。
阁下一株苍松则宛若虬龙,斑驳的树干像是历经了无数的劫难,显现出岁月的悠远与苍茫。
石缝之间苍翠的竹枝成长茂盛,迎着滚滚的江水飘舞着,别有一番情趣。
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作者写生的功力,而且把北宋黄筌以及明代吕纪等人的写实主义画风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 沈铨《松梅双鹤图》

此为难刁难松树崖石的勾勒虽然粗犷却没有草率之嫌,运笔之时勾勒点染并用,皴擦的办法变革多端,墨色既凝重又文雅,产生出一派憨实苍劲的艺术效果。
整幅画面被一片淡青色所笼罩,凉气逼人,与仙鹤羽毛的洁白以及鹤顶的丹红形成了光鲜的比拟,再加上远景处的烘染,营造出画面深邃的意境,给人以江山无尽之感。
作品右侧署款“乾隆己卯小春南苹沈铨写”。
按韶光推算,应创作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秋季,当时的沈铨已经是77岁了,正是艺术上最成熟的期间,以是这幅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沈铨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沈铨(1682-1762年)字衡之,号南蘋,浙江德清人,山水师沈周,花卉宗恽寿平。
善弹琴,有六琴十砚斋读画记《墨喷鼻香居画识、清画家诗史》。
工花鸟、翎毛、走兽,以精丽见长,亦擅画仕女,工秀绝伦。

传世作品:《松鹤图》轴、《封侯图》轴,藏故宫博物院;

《松鹿图》轴藏南京博物院;

《五伦图》轴、《柏鹿图》轴藏苏州市博物馆;

《多吉图》轴藏上海文物商店;

《锦鸡绶带图》轴、《喜报三台图》轴藏浙江省博物馆;

《松月图》轴、《松鹿图》轴藏德清县博物馆;

《松鹤图》轴藏思无垢斋;

《耄德洪基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

《鹿群图》《鹤群图》《凤鹤鸳鸯图》《百喜图》等流到日本。

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时年八十一岁,尚作《花鸟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