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17日,红军占领天险腊子口,同时得到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落取得战斗胜利的,之后,毛主席与战友们翻越岷山,红军终于走出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荒无人烟的艰巨环境。9月19日,毛主席率领部队到达岷县旋窝村落,当晚,毛主席住在村落民家中,稍稍安定了下来,这才有了将《七律·长征》写下来的条件。
随后几天,整编全军、强渡渭水、罗镇会议,一贯没有韶光做末了的修正事情,但据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回顾:“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心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召开了干部会议,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出这首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由此可知,这首诗可能是写于1935年9月下旬。
《七律·长征》无疑是不朽的名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诗以高度凝练的笔触,概括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的壮举,墨客以热烈的革命激情,形象地表现了红军不屈不挠、大胆顽强的奋斗精神、大无畏的气概和革命乐不雅观主义精神。
墨客在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强烈的比拟:一个是客不雅观上的、现实天下中的困难;另一个是主不雅观上的、生理上的“只等闲”,这样强烈的反差,一下便突出了红军战士们的大无畏,其余,诗中又用浩大、壮阔的空间,奠定了一种雄浑大气的基调,读来气势磅礴。
颔联、颈联详细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碰着的各类困难,但那种势不可挡的气概,也在这些详细的描写中形成了光鲜的印象,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各类困难中浴血而出,已经足够令人欣喜了,然而,更令人欣喜的是红军终于翻过了岷山,顺利会师,这意味着长征的胜利,这种喜悦,自然是更胜一筹的!
毛主席的这首《七律·长征》,意境雄浑,气势磅礴,境界浩大,气候阔远,感情旷达,构思新奇,在中国文学史上,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不朽明珠!
二、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六盘山上层林尽染,万里长空雁声阵阵,毛主席率领红军在宁夏固原青石嘴战役中,痛歼国民党骑兵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时当秋季,天高云淡,毛主席与革命战友们,一起登上六盘山主峰,眺望远方,不禁感慨:“这里可不雅观三省,雄踞要塞,历来是兵家要地,翻过去我们就快到陕北了。同道们,胜利就在面前!
”毛主席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气势豪迈的《长征谣》: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豪杰!
同道们,屈指行程已二万!
同道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
今日得着长缨,同道们,何时缚住苍龙?同道们,何时缚住苍龙?
此后,《长征谣》几次易稿,终极在1957年以《清平乐·六盘山》揭橥在《诗刊》上: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此词堪称是一曲振奋民气的宣言书,表现了我们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武断信念,一句“不到长城非豪杰,屈指行程二万”,豪情万丈,无与伦比,更表示了红军的倔强意志和决心,无疑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名句!
下片又将视线回到六盘山上,但充满了豪情与激情,红旗漫卷,山上山下,到处都是红军的身影,胜利会师,意味着红军的主力得以保存,长缨在手,缚住苍龙只是迟早的问题了,这种革命的崇高精神与可敬,令人肃然起敬。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词境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之间,为我们展现了伟大无比的气概,让人振奋无比,铿锵有力的音节,读来又令人振奋。
三、六言诗·给彭德怀同道1935年10月,蒋介石致电陕甘宁一带的国民党军队,要他们“相机包围,予以歼灭”,不久,马鸿逵、马鸿宾的三个骑兵部队追了上来,为确保红军顺利会师,毛主席提出不能将敌军带入陕北,于是将“断尾巴”的重任,交给了彭德怀。
接到命令,彭德怀稽核地形后,给毛主席拍了电报,个顶用了一句“山高路远沟深”。10月20日晚上,彭德怀在吴起镇西北部设下埋伏,终极吃掉敌军一个骑兵团、击败敌军两个骑兵团,并俘虏七百余人,顺利完成了任务。
战斗当天,毛主席来到前哨,写下了这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道》: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只有二十四个字,但却形象光鲜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大将军的形象,相信读完此诗的人,脑海中一定会涌现横刀立马的英雄形象,极具画面感。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张飞勒马收缰、持丈八蛇矛,在长坂坡前喝退百万曹兵的雄风,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是此处,便借用张飞长坂坡的典故,刻画了一个挺身拒敌、勇猛无比的彭大将军形象,诗中的形象与古时沙场的勇猛战将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
长征途中,毛主席写下的名诗佳词远不止这三首,如,千古佳作《沁园春·雪》也是在长征途中写下的,更是近代诗歌中的俊彦之作,但由于之前有过先容,以是此处不再重复,当然,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欣赏个中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