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两句诗,化用了唐朝墨客郑谷的诗句。晏殊化用后,由于过于喜好,以是写入例如《浣溪沙》和七律《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订正》中。
前一句抑,后一句扬,前一句去,后一句来,前一句失落,后一句得。在抑扬得失落之中,这首惜春诗,反响了作者欢畅哀愁的抵牾生理。
一、出处与化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诗化用自《和心腹秋日伤怀》: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景象旧亭台。
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
这首七绝的作者是晚唐墨客郑谷,其最有名的故事,是指示诗僧齐己将“数枝梅”改为“一枝梅”,因此被称为一字师。
郑谷这首诗写的是伤秋,流水远去,歌声只留在影象中。燕子也已经归去,唯有一枝葵花寂寞的开放。
这首诗前三句抑,第四句有迁移转变,在秋的凋零中,还能看到一点点新的气候。但是整体是衰飒萧瑟的。
二、晏殊浣溪沙
晏殊将郑谷的这四句诗化用,归纳成了两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象相同,但是气候不同,充满了对付未来的期望。
关于晏殊的这两句,还有一个典故。晏殊途经维扬大明寺,看到墙壁上有诗。于是他令人不要说姓名,只把诗一首首读给自己听,但是听了半天也没有佳作。后来,奴隶读到这一首: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
仪凤终无迹。鸣蛙只废声。悲惨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晏殊面前一亮,请作者来一起用饭。于是有了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故事:
召至同饭,又同步游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荐馆职,逐跻侍从。(《墨客玉屑》宋·魏庆之)
这个故事真假不知,但是流传甚广。
后来,晏殊将这两句诗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一首是诗,一首是词。最广为人知的是这首惜春词,《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景象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
三、诗语与词语晏殊将这两句诗,即写入了词,也写入了诗。但是常常有人说,诗中不能有词的措辞,词中不能有诗的措辞。
清朝大词人况周颐则不以为然,他在《白玉斋词话》中说到:
前人谓诗中不可著一词语,词中亦不可著一诗语,其间界若鸿沟。余谓诗中不可作词语,信然。若词中偶作诗语,亦何害其为大雅。且如“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句,诗词互见,各有佳处。彼执一而论者,真井蛙之见。
晏殊这首七律《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订正》写到:
元巳清明例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诗中的王订正是谁呢?便是故事中为晏殊对上“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王琪。
这首诗作于天圣五年(1027),晏殊b被罢免枢密副使,出为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作这首诗的时候,张寺丞(张亢),王订正(王琪)都是晏殊的下属。
《墨客玉屑》中说晏殊欣赏王琪的诗才,以是举荐“荐馆职,逐跻侍从。”,看来王琪受到晏殊的提拔,授大理评事、馆阁订正,随同晏殊去了应天(宋朝的南京,本日商丘)。
清朝墨客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颈联这两句流传甚广,但是他对付尾联却认为太俗:
梅、欧、江、谢咸出晏氏之门,然晏自作诗,实昆体也。当时盛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余甚厌其“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大是俗调。《载酒园诗话》
游梁赋客指曾被汉朝时,一起陪梁孝王在梁园宴游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枚乘等人。青钱万选,出自《新唐书·张荐传》:
"鷟(张荐的爷爷张鷟zhuó)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晏殊末两句落了俗套,直接称颂这两位下属才比相如、张鷟。
那么,无可奈何这两句为什么好呢?明朝人李东阳说出了这两句的好处。
四、比兴之法
明朝墨客李东阳说到律诗对偶最难,但是对晏殊这两句大为讴歌:
若晏元献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尤觉相称耳。 《麓堂诗话》
这两句仅仅是对仗好吗?墨客看重的实在是诗句中的比兴之法:
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於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以是贵情思而轻事实也。《麓堂诗话》
晏殊句中,虽然说的是花落去,燕归来,但是一去一来,一失落一得,实在隐含了人生的境遇和感悟。
通过咏物或者对付景致的描写,来抒发墨客的情绪是诗家本色,如果直接写出来就成了心灵鸡汤,没有诗意了。
用画面,来代替直接的情绪表述,便是比兴之法的妙处。
结束语
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得罪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罢枢密副使,贬谪到了宣州,数月后改知应天府。
无可奈何花落去,正是这一段期间。但是晏殊并没有对出息失落望,因此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信心。只不过,面前还是要蛰伏一段韶光,因此也只好“小园喷鼻香径独徘徊”了。
晏殊的底气从何而来呢?他作过“太子舍人”呀。晏殊曾经陪着太子一起终年夜,这个太子便是当朝的天子宋仁宗赵祯。
不久,晏殊再度获召入朝,开始了自己开挂的人生。特殊是宋仁宗亲政往后,晏殊一起升迁。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以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一代名相。
@老街味道
墨客作诗,为何用倒装句法,倒装有什么好处?
如何写好言情诗词?清朝墨客洪亮吉说了一个妙法,大略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