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
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原著几个标点符号于网文不同,特此注明)
【口语译文】
千里南国冷寂秋空,秋水连天无边无涯。纵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沉沦腐化的忧闷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阳落日犹如斜挂楼头,长空孤雁号泣声中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离家游子。我看着这无处施用的吴钩,狠狠地把楼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此刻登楼的心意。
别提家乡的鲈鱼风雅味美,西风深秋,像张翰、张季鹰那样为了美味的鲈鱼而归家?而像许汜那样,为了田舍房产才对家乡念念不忘的人,更是将羞于见才华双全的刘备。我只是可叹国运不济、风雨飘摇,不能去收复国土,空自忧闷,岁月无情,时不待我了。就算叫人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能为我擦干英雄失落意的泪水吗?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29岁那年出任建康府(南京)通判,也便是投身抗金之后,辛弃疾渡江南归之后所作。在此前四年,他曾上述朝廷《美芹十论》剖析当前宋金的对峙形式,提出收复失落地的计策,但并未被采纳。随着北方失落守事理家乡跟随朝廷的南渡,又加上多年来的满腔报国心不得施展,以是当他登上赏心亭时,就把内心郁积之苦倾吐而出,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水龙吟词。
而在赏心亭这个地方,辛弃疾还创作了另一首词,用的是念奴娇词牌,本文就不附录了。实在很多文人词客都在赏心亭这个地方有大量作品,陆游也有诗云: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这个赏心亭便是位于建康(南京市)西城下水门的城楼,下临秦淮河,视野开阔,远眺可见“虎踞”之势的石城山,景致魏伟壮不雅观,文人至此,必会感慨一番。
【赏析】这首词分为上、下两厥。上半厥紧张描写景致,下半厥全部是抒怀言志。
上半厥中的“江南游子\公众,是作者被迫离开北方的家园,来到了南方,所以是江南游子。是很有悲怆之感的自称。而”吴钩“和”栏杆拍遍“是两个典故,吴钩是暗指没有用武之地的宝刀,把自己比喻成无用的宝刀,而“栏杆拍遍”出自“读书误我四十年,几次醉把栏杆拍”,这是指发泄心中的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猛拍栏杆。作者将吴钩和栏杆拍遍两个典故,更使人感到二心坎深处的无奈和愤恨。
下半厥也有两个典故,一是季鹰:指的是张翰字季鹰,他为了故乡那鲈鱼的美味而辞官归家。另一个是针言求田问舍里的主人公许汜,刘备对他的这种梦想田产的行为而大加求全谴责。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来解释自己并不是由于思乡而愁苦,而是国土损失,光阴飞逝,心中那迫切的复国之意,但是又不得朝廷重用,七尺男儿却不能保家卫国,这才是作者愁苦的缘故原由。就算整日在温顺乡里醉生梦去世,依然还是不可能平复心中的苦闷的,这大志未舒的泪水,流不断,擦不干。
作者只能在空想和现实的抵牾中沉沦,犹如国家深陷战役的沼泥中无法自拔,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家国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展现了自己保家卫国的羞辱衷心。不由得使人想起那一句千古名言“不破楼兰终不还”,也只有收复了国土之时,辛弃疾才不会再流下那“英雄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