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不雅观念里,过了正月十五元宵,“年”才算是正式扫尾。
每逢元宵,中原大地“灯火辉煌合,星桥铁锁开”,万家团圆、灯火不绝,这正是人间最美好的样子容貌。

元宵节又叫灯节,是热闹的,喜庆的。
在老舍笔下,北京的老铺要挂出几百盏灯;在冰心的笔下,少时的自己曾经拥有三盏花灯,神奇得很;在汪曾祺的笔下,故乡的元宵活动里有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要提及元宵节的历史,还得看著名作家沈从文于1963年3月写的一篇散文《灯节的灯》,他在文中提到,不雅观灯“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

元宵节也是浪漫的,在传统文化里是情人相会的日子。
历代诗词中,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欧阳修曾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灯火可亲,人间浪漫。
让我们跟随名人名家的生花妙笔,探求有关元宵节的表达,顺着这些笔墨,品味元宵节。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 孙珺

四大名著写元宵节

《红楼梦》:

第一回就从元宵节写起

《红楼梦》中有多处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描写,个中元宵节尤为突出。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便是从元宵节写起,甄英莲在元宵节走失落,为全体故事埋下了伏笔。

在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喷鼻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元春回家省亲,也正值元宵佳节。
“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嗟叹奢华过费……诸灯高下争辉,真系玻璃天下、珠宝乾坤。
船上亦系各种精细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第二十二回描写了贾府元宵夜宴的猜字谜活动,而字谜则为贾府未来衰落命运埋下了伏笔。

《西游记》:

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

以神话为背景的《西游记》也描述了元宵节的盛景,在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不雅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中,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个叫金平府的郡城。
书中这样描写元宵节:

“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
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
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
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残酷。
不雅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
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走马灯,武将交手。
万千家灯火楼台,十数里云烟天下。
……满城中箫鼓喧哗,彻夜里笙歌不断。

《三国演义》:

星月交辉,竞放花灯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去世节”中,耿纪、韦晃、金袆等欲在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讨伐曹操。
书中这样描写元宵节:“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

不过,据考证,三国期间,许多元宵的习俗还不成形。
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种满城放花灯的大规模元宵灯会场面,要等到隋唐期间才正式形成。

《水浒传》:

元宵节是描写最多的节日

《水浒传》中最热闹的节日,不是过年,而是元宵节。
在《水浒传》中,元宵节是描写最多的节日,如在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 花荣大闹清风寨”中,写到元宵节时是这样描写的:“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
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
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喷鼻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
村落歌社鼓,花灯影里竟喧阗;织女蚕奴,画烛光中同抚玩。

在“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中,则是这样描写元宵之夜:“薄暮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小说中,梁山豪杰常借助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来营造人物命运突转,或为攻城夺池斗争做铺垫。

老舍: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足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俏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不雅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不雅观者就更多。
这广告可不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买卖,以是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
在城隍庙里燃动怒判,火舌由判官塑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纵然不跑到街上去油滑,在家中还是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节选自老舍《北京的春节》

冰心:花市灯如昼

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便是灯市。
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福州的风尚,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
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
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以为自己神气得很。

——节选自冰心散文《漫谈过年》

汪曾祺:不看围屏不算过灯节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
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烛炬。
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不雅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
炼阳不雅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
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彷佛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

巴金:一轮满月像玉盘

元宵节的夜晚,景象非常好。
天空中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
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礼。
觉英带了觉群到街上去看人烧龙灯。
瑞珏和淑英姐妹们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种惜别的心情,虽然两家相隔不远,但是她们少有机会跟琴在一起玩几个整天。
而且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年夜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够像在新年里那样高兴地嬉戏了。
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觉新的房里商量若何度过这个晚上。
大家都附和觉新的发起:到花园里划船去。

——节选自巴金小说《家》

周国平:走马灯一亮,令我惊喜不已

我上小学时,父亲才三十开外,仍很有生活的乐趣。
每年元宵节,他会亲手制作一只精细的走马灯,在纸屏的各面绘上不同的水彩画,挂在屋子里。
电灯一亮,纸屏旋转起来,令我惊喜不已。

——节选自周国平《我的心灵自传》

沈从文:娓娓道来不雅观灯史

元宵紧张在不雅观灯。
不雅观灯成为一种制度,彷佛《荆楚岁时记》中就提起过,比较详细的记载,实起始于唐初,发展于两宋,来源则出于汉代。
灯事迟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
“灯市”得名并扩大浸染,也是从宋代起始。
论灯景壮丽,过去多以为无过唐宋。
不雅观灯有“灯市”,唐人条记虽记载过,正式举行还是从北宋汴梁起始,南宋临安续有发展,明代则集中在北京东华门大街以东八面槽一带。
从《东京梦华录》和其他记述,得知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
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支配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
封建天子到这一天,照例坐了一顶敞轿,由几个亲信寺人抬着,倒退行进,名叫“鹁鸽旋”,便于四面看人不雅观灯。
又或叫几个游人上前,丁宁一点酒食,旧戏中常用的“金杯赐酒”即由之而来。

宋人条记同时还记下许多灯彩名目,“琉璃灯”可说是新品种,不仅在富朱紫家涌现,商店中也起始用它来招引主顾,光如满月。
“万眼罗”则用红白纱罗拼凑而成。
至于灯棚和各种灯球的模样形状,有《宋人不雅观灯图》和《宋人百子闹元宵图》,还为我们留下些形象材料。
由此得知,明清以来反响到画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遗事》和《水浒传》插图中各类灯景,和其他工艺品——特殊是保留到明清锦绣图案中,百十种极其精美、好看、旁缀珠玉流苏的多面球灯,基本上大都还是宋代传下来的模样形状。
其余画幅上许多种鱼、龙、鹤、凤巧作灯,儿童竹马灯,在地下旋转一直的滚灯,也由宋代传来。
宋代“琉璃灯”和“万眼罗”,明代的“金鱼注水灯”和用千百蛋壳做成的巧作灯,用冰琢成的冰灯,模样形状作法虽已难详悉,至于明代有代表性实用新品种“明角灯”和“料丝灯”,实物在故宫还有遗存的。

——节选自沈从文散文《灯节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