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仲春,花色影重重。

雨水节气赏读元稹的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

译文:

春雨的洗练和滋润津润中,天上地下,那寒冬尾月的愁容已经散尽,直把春天打扮得清新典雅、风采渐浓;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东风染绿了树梢,水气袅袅升起,远处彷佛看到了一条龙在低空飞舞游动。

水的中心,鱼感水暖上游,水獭捕食,每每吃两口就扔于岸上,看上去像因此鱼祭天。
老百姓也学着举鱼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归来的大雁,落在山口处,小憩着、诉说着、分享着。

远看,天上的云儿缥缈着,一下子轻如鸿毛,一下子重似千钧,把天空描绘得忽明忽暗。

近看,在原野上,风光如此迷离,一下子淡如净水,一下子浓似凝喷鼻香,山说近也远,森林说绿还黄,水面说平也皱,风说急也缓,心说寒也暖……

韶光即将踏上仲春的门槛,春天还只是刚刚开始;但花儿的影子,彷佛一重一重的,有谁不期待那山花烂漫春满园……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生平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然而在江淮及其以南一带,雨水时节正是倒春寒的时候,有时一年一次的大雪就指望这个时候。
今年也是这样,附近雨水,才下了一场大雪。
原来的东风,换成了北风,雨水之前几日,乃至都是零下四度。
都说春天来了,却因风雪,觉得仍旧在冬天。
但一到了雨水,景象就日渐一日好起来。

所有的农作物,也由于雨水的到来,一片活气盎然。
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成长,对水分的哀求较高。
“春雨贵如油”,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墨客首句,紧扣主题,点出雨水节气的浸染:洗春容。
春天的容颜为什么要洗呢?由于万事万物在寒冬都蛰伏起来啦。
此时,万物刚刚清醒,伸了一个

春天的小雨,仿佛是不雅观世音菩萨玉净瓶里的甘露,一旦落入人间,便让统统春意盎然起来。
干燥了一冬的农作物,都迫不及待的大口喝水。
若是还有甜睡的小动物,那么惊蛰时节的春雷就会连续来呼喊它们了。

自古以来,无数墨客对付雨水时节都有着特殊的喜好。

唐朝墨客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明太祖朱元璋也在《新雨水》写道: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
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

传说,大才子解缙在雨水这一天考中进士,特殊愉快,跑出去见告亲朋好友,结果摔了一大跤,人们看到大才子跌倒都大笑起来。
解缙爬起来,定了定神,立马吟诗一首: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去世一群牛。

这些诗歌和故事都源于人们对付春雨的喜好。
以是春雨不来,春天就不算真正的来到。

首联下句“平田”,让人遐想到平畴田间农作物。
农作物最须要春雨了。
雨水之三候,草木萌动。
麦苗,也在春雨中开始冒死萌发。
这些春雨是怎么来的呢?神话传说阐明是李靖弄倒了玉净瓶。
而在老百姓的口头民间传说中,则坚信这是龙王行云布雨,恩典膏泽人间。

颔联,讲得是三候中之二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北。
上句讲獭祭鱼:獭为水獭,鱼感水暖上游,水獭捕食,每每吃两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认为因此鱼祭水;下句讲鸿雁北:雨水后五日,热归塞北,寒去江南,大雁由此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飞。
水獭出来了,大雁也回来了,这都是春天萌动的征象。

颈联,对仗亦是工致。
“云色”对“风光”;“轻还重”对“淡又浓”。
云色,即云的颜色,云色一会轻一会重,是说天空忽明忽暗,或晴或阴,这也是雨水时节的景象征象。
风光指景致,景致一下子淡如净水,一下子浓似凝喷鼻香,山说近也远,森林说绿还黄,水面说平也皱,风说急也缓,心说寒也暖……

尾联,说韶光已走到正月末,即将踏上仲春的门槛。
欧阳修说,仲春三月,天色苦行人。
行人为何会苦呢?一则雨水不利于行走,道路泥泞不堪;二则百花齐放,行人却不得不背上行囊,远走他乡。
以是,春雨时节,充满了离去,也充满了希望与喜悦。
花儿的影子,一重又一重,不就像是我们对着春天许下的诸多欲望么。

没有雨水的滋润津润大地,一扫冬日的干燥,就不会有欣欣向荣的春天。
统统都要有一个仪式感,雨水便是这春天的仪式感,它让我们珍惜、重视它的到来。
希望景象暖和起来,疫情能得到掌握,大家也可以走出去,嗅嗅百花的味道。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
现任泰州副刊编辑,《稻河》编辑。
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采泰州》。
公开拓表文章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