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觞漫谈】
唐代之前的古人,对付人生并没有什么特殊明确的不雅观念,他们唯一的想法便是活着,多活一下子。
后来佛教传入,人们的思想也逐步发展,走出了乐生恶去世这个圈子。实在这样说并不公正,乐生恶去世只是一部分对人生的态度,还有一部分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崇奉,或者在那时可以叫做“道义”,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心中所崇奉的东西从容赴去世,如春秋期间的“士”。
所谓的乐生恶去世,更多地表示在民间的文学作品中,他们的思维比较大略,或者写神仙,瑶池,人们得以与之沟通而得到永生不老的能力,或者写及时行乐,努力让自己短暂的人生更加的充足而快乐。
唐代开始,或者最早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开始,人们开始有了关于人生的思考。
活着,当然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那样没故意义。那么,我们该当若何活着?
【临其诗境】
本日我们来欣赏白居易的一首诗,白居易是中唐期间的大墨客,他的诗歌以明白晓畅为特点,后来的苏轼评价“元轻白俗”,个中的白俗便是指白居易,不仅措辞风格上俗,其题材和关注点也每每俗。
用现在的话来说,该当是更加接地气,以是与北宋那群文人是有些不同的。
本日这首诗叫做《放言五首·其五》,也便是这一组诗的末了一首。这一组诗紧张是抒发白居易自己一些关于天下和人生的不雅观点,比较著名的如“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在第五首诗中,白居易阐述了自己心中的人生不雅观,大墨客眼中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又该如何过好这生平呢?
在这首诗中,你能够找到答案。
【经典原文】
放言五首·其五
唐代: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去世,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去世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条分缕析】
那高大巍峨千年耸立,无数帝王封禅敬仰的泰山,不能欺损世间毫末之物。
短命的颜子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亦没有倾慕得道永生的老子与彭祖。
松树可以有寿千年,可仍旧逃不过尘凡的法则,千年一过,化作尘灰,随风散入林间,无人记得。
槿花以花期短暂著称,纵然只开放一日,却也绽放出了生平的光彩。
看完这四句,不知道大家心中有什么感触。白居易将世间差距极大的几个人和物挑了出来,摆在一起,泰山与毫末,颜子与老彭,松树与槿花。
实在,这几组的比拟都环绕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千年与一日。
千年好,还是一日好,现在来问我们,大概还是千年更好。毕竟老话说,好去世不如赖活着,能活着,当然还是活着好。
可是文人与文学之以是伟大,便是他们能够看破这一层,他们在心中,在作品中构建出自己的一方天地,站在尘凡之外,以是看破死活。
千年与一日,实在并没有什么两样。
后面4句是白居易对此的阐明:世间的人们,何必由于贪恋尘凡繁华而常常担心去世这件事,也不用由于嫌弃自身而漫漫无终,厌世如去世灰。
所谓死活,人的生来去世去都是一场幻梦,那么幻梦中的人,他们的哀乐又算是若何的情绪呢?
到了这里,已经明显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样的意见或许有些过分,该当也只是白居易一时颖悟所至。人生当然不是没故意义的幻梦,不过把视角放的广一点,从历史或者宇宙的角度来不雅观察每一个人,或许,大部分人的人生,确实只是一场梦罢了。
那些从梦中跳出来的,都被后人记住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