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作为自由和归隐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来已久。
南北朝墨客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写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这首诗名气太大了,可以作为利用“白云”象征自由和归隐的开始。
后世的大墨客中,王维诗中的“白云”意象是最多的,最有名的莫过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个时候的“白云”,除了象征自由和归隐,又开始向佛仙文化转变。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到了宋代,“白云”这个意象,在诗词的利用频率中,依然居高不下。
著名的文学家、墨客范仲淹、王安石都在他们的诗词中广泛利用到了“白云”意象;玄门南宗创始人白玉蟾也在其诗词中广泛利用了“白云”意象。

但传统文化中,对“白云”这个意象运用到极致的,莫过于“白云生”这个意象。
所谓“白云生”,指的是白云产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白云天生的意思。
而白云天生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一样平常是指瑶池。

八首诗词中的白云生既如在仙境又象征了自由中国的文化传统

1.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杜牧

大墨客杜牧该当是最早利用到“白云生”的墨客,我们最早读到他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就以为仙气飘飘。
而他的这首《盆池》,也写得特殊唯美,就跟瑶池瑶池一样,而不是人寰: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实在,“苍苔地”,便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所谓“凿破苍苔地”,指的是这个盆池,四周都是苍苍苔藓之地,人迹罕至。
而“偷他一片天”,则更美,指的是盆池水清如镜,蓝天白云倒映在池水中,就像是把天空偷到了池中一样。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还是在形容池水如镜,而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就像是生在镜中一样。
天上的明月,也倒映在水中,而池边有台阶,就像是明月落在了台阶前面一样。

这首诗的意境实在是太美。
无论是“凿破苍苔地”,还是“偷他一片天”,都表现了盆池的鬼斧神工。
而“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则展现了一个世外瑶池的神秘天下。

2.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张雍

这首宋代墨客张雍的《灵岩七咏 其二 證明龛》,写得非常有气势,既有很深的禅意,又有打破宗教牢笼的意味。
在佛教中,“證明”,指的是通过修行和实践来验证或表示佛教教义和理念的过程。
以是,“證明龛”一定是在比较艰辛的地方。
这首诗,全诗如下: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

更期进步孤峰顶,要向如来头上行。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

“不倦千寻谒證明,凭栏下瞰白云生”,我不远千里来这“證明龛”,第一是要干谒这“證明龛”,第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證明”自己。
当我终于到达了往后,凭栏向下俯视,只见这层层白云,从中而生,顿时觉得像是在瑶池。

这一句,墨客彷佛是在说,只要你通过困难困苦“證明”了自己的修行,就一定能得到自由的新天下。

“更期进步孤峰顶,要向如来头上行”,然而,我却更加期待再进一步,到达下一个孤峰顶上,要修行就要向着如来的头上修行。

这句固然豪迈,但也有些离经叛道了,也不知道佛家是否有这样宽阔的胸襟?在名著《西游记》里,如来是说一不二的角色,没人敢在“如来头上行”。

总之,我个人更喜好“凭栏下瞰白云生”的英气,有一种俯视世间万物源头的意思。
而“白云”又象征了“自由”,“白云生”,便是得到了自由。

3. 遥望白云生绝顶,如今身在白云中,杨万里

一样平常登山是一种体育运动,而登临绝顶则是一种极限运动。
极限运动表现在运动的过程中的极度痛楚,只有终极成功后,才能得到一种成功后的快感。
宋代政治界、墨客寇准写过“登临西岳”后的感想熏染,“祇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昂首红日近,回顾白云低”。
而这首宋代墨客杨万里的《上岑水岭二首·其一》,则更进一步,既有登临前的期望,又有登录后的知足:

危峰上面更危峰,特地无梯上碧空。

遥望白云生绝顶,如今身在白云中。

遥望白云生绝顶,如今身在白云中

“危峰上面更危峰,特地无梯上碧空”。
极限运动在于一种降服欲,看到了高难度的寻衅,一定要降服之的求胜欲。
在这首诗里,墨客看到的是,在一座险峰上更有其余一座险峰,而且它们像高高的楼阁一样,而又没有楼梯,就这样直上碧空。

对付这样的险峰,一样平常人就会选择放弃。
但对付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值得寻衅的。
“遥望白云生绝顶”,遥遥望去,在险峰绝顶上,一层一层的白云,源源不断地成长出来,那会是若何一个瑶池啊!

为了远处那未知的俏丽天下,任何困难困苦都是值得的。

只可惜的是,极限运动的中间,又经历了若何的困难,墨客没有说。
只说了末了的感想熏染,“如今身在白云中”,当我登临绝顶往后,现在,我已经身在白云飘飘中了。

毫无疑问,这种感想熏染,是一种身在瑶池的感想熏染!
而寇准的“昂首红日近,回顾白云低”,是一种征服的快感。

4.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韩友直

隐士对云有一种特殊的感想熏染,比如,大墨客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多是一种禅意。
王维生平信佛,写出这样的禅意,自然而然。
而这首元代墨客韩友直的《题仲穆看云图》,则更多的是儒家的归隐思想,“穷,则独善其身”:

结屋山中住,寻幽曳杖行。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

“结屋山中住,寻幽曳杖行”,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两者是儒家对人的最基本哀求,特殊是当后两者由于现实条件无法实现时,那末了就一定是践行前两者了。
而践行前两者的方法是“归隐”,所谓“归隐江湖”。
在山中造屋子,在山里住下来,这是个中的一种;当你隐居下来,平常的日子,就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样,你可以拄着竹杖,探求幽景秘境,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当你探索累了,可以独自来到松树下面,坐在山石上,俯瞰山下,白云从你坐的地方,一层一层的成长出来,飘向远方。

一句,“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包括了儒家隐士的两大追求。
一是“松树”,象征了高洁,是“凌霜傲雪”的象征,象征了文人的傲骨;二是“白云”,象征了自由,象征了归隐,是文人不与宵小与世浮沉的末了底线的坚持。

而一句,“坐看白云生”,则有一种识破世间万物的淡然。

5.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李珊

与“归隐”不同,文人还有一种回归,那便是“归乡”。
“归隐”是一种与“庙堂”断绝统统来往的方法,而“归乡”一样平常是一种退休生活,并没有跟“庙堂”断绝关系,只这天常不再上班罢了。
而且很随意马虎复出,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首明代墨客李珊的《绣隐庄·其二》,描写的便是一种“归乡”生活:

茅檐烟火数家村落,且乐天年付子孙。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

清阴石上寒侵枕,流水台前月满樽。

忽喜故人书信到,高风谓我有谁伦。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

“茅檐烟火数家村落,且乐天年付子孙”,“归乡”生活充满了“田园”气息,墨客看到的是人间烟火,而不是幽景瑶池。
他住的是几间茅屋,看到的是烟火袅袅,数户人家的村落庄。
在这里,他可以颐养天年,与子孙同乐。

“卧看白云生远岫,任教芳草长閒门”,空隙的时候,他可以躺在门前,放眼望去,只见袅袅白云,从远处山岚中成长出来,飘然而去。
就算我闲着,也不清理门前的杂草,任由野草野花,长在门前。

这便是大自然的美,是在“庙堂”之高,欣赏不到的美!
而且一句,“卧看白云生远岫”还充满了隐喻,“白云生远岫”,何尚不是暗示朝中所发生的事情。

“清阴石上寒侵枕,流水台前月满樽”,这句,则是文人的癖好了。
文人喜好躺在山石上感想熏染大自然,唐代诗僧德最就写过,“我欲临流枕石眠”。
风雅的文人,自然离不开酒,而月,传统文化中则是“高洁”的象征,“月满樽”,自然是既风雅,又高洁。

前面说了,“归乡”与“归隐”不同在于,后者完备与“庙堂”隔绝,而前者没有。
一句,“忽喜故人书信到,高风谓我有谁伦”,就表现了“归乡”的特点。

6.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虞谦

这首明代墨客虞谦的《游顾龙山为荣上人题清辉楼》,则描写的是一种“出世”的生活。
所谓“出世”,并不是完备离开了尘凡,而是不参与尘凡,是尘凡的一个察看犹豫者。
这就特殊故意思:

岧峣飞阁倚岩阿,纵目溪山乐趣多。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

丹霞有客题诗去,画舫何人载酒过。

几度登临归路晚,数声鸦鸟出烟萝。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

“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首先,“远岫”和“澄波”,象征了“出家人”和“隐士”还是有很大的相同点的,都会隐匿于“江湖”。
而“白云”和“明月”,也是“出家人”和“隐士”的相同点,他们都对自己品质有很高的哀求。

一句,“丹霞有客题诗去,画舫何人载酒过”,则显示出“出家人”和“隐士”的不同点,“隐士”是要断绝与尘世的来往,而“出家人”则不断绝,而是察看犹豫尘世。
以是,“出家人”的寓所,常常有客人来题诗;而且常常有身处尘凡中人来来往往,还载酒,花天酒地。
这些,“出家人”只是察看犹豫而已,从不参与。

相对付“出家人”的特点,这句,“帘捲白云生远岫,窗含明月印澄波”,有相称的禅意。
一句,“帘捲白云生远岫”,有一种识破尘世的禅意;而“窗含明月印澄波”,则有一种“出家人”古井无波的禅意。

7.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金幼孜

作为隐士的象征,除了“白云”,还有一个“水”也很主要。
先秦的《沧浪歌》,就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隐士除了喜好“沧浪之水”,任何的流水,特殊是溪流,也深受隐士们喜好。
这首明代墨客金幼孜的《题行素轩》,也是写给隐士的:

之人安素履,守分独无营。

风月閒中趣,琴书物外情。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

扰扰奔驰者,何劳身后名。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

“风月閒中趣,琴书物外情”,与尘凡中的那些“熙熙攘攘”、“蝇营狗苟”所不同,隐士喜好的是大自然的“风月”,也喜好“琴棋字画”的熏陶。

“捲帘流水近,欹枕白云生”,所谓“流水近”,传统文化中,隐士们认为流水可以洗刷世间的统统污浊,乃至是心灵上的污浊。
而“白云生”,自然是象征了“自由”生,是自由的源泉。

这里用“流水近”来对仗“白云生”,自然也是在鼓吹隐士的“高洁”和“自由”。
但“流水”的所谓“高洁”,比之“松”、“月”的“高洁”,前者明显有修行的身分,而后者则有可能是天生的。

8. 爱替上苍管闲事,目前多少很多多少白云生,袁枚

把“白云生”写得如此豪放的,也只有清代墨客袁枚。
隐士们喜好“白云生”,自然是把它看作“自由”的象征。
而袁枚的这首《登山》,则像一位大侠士。
侠士们也喜好自由,更喜好打抱不平:

焚喷鼻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

爱替上苍管闲事,目前多少很多多少白云生。

爱替上苍管闲事,目前多少很多多少白云生

“焚喷鼻香扫地待诗成,一笑登山依杖行”,对付墨客来说,写诗是很主要的。
以是,墨客很郑重的对待诗词,一定要打扫,焚喷鼻香,待自己的诗成。
而亲近大自然,“登山”也是觅诗的一种手段。
墨客大笑一声,策杖登山而行。

“爱替上苍管闲事,目前多少很多多少白云生”,“爱替上苍管闲事”,在《水浒传》里是相同的表述,“替天行道”。
墨客喜好管闲事,说是替上苍管闲事,写得真个豪放无比。
本日又攀登了一座大山,回顾望去,很多很多的白云,从山间生出来。
顿时觉得自由清闲,自然而生。

一句,“爱替上苍管闲事,目前多少很多多少白云生”,带着几分侠气,更是带了几分英气,一边是墨客无比热爱的自由,一边是替天管的闲事,两者都在登山的过程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