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乙 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 所适用的词 来表现乙项不雅观念的,名叫拈 连辞。
这种拈连的修辞方法,无论甲项说话在前或在后,都可运用。

这里先举两个诗词实例,把拈连辞格利用的情形解释一下。

所谓“甲项说话在前”的例子:

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曾允元《点绛唇》)

试谈拈连修辞法在诗词中的运用

这首词的第一句,甲项说话关键词语是“东风”、是“吹”,“吹”这个词常日适用于“风”。
现在,墨客要表达乙项不雅观念:“愁”,愁多无法排解。
于是“顺手拈来”甲项说话“东风吹”所适用的词语“吹”来表达乙项不雅观念“愁多无法排解”,就涌现了“东风吹散愁多少?”【这句又是反问句,实际上是说“吹不散”。
】“风吹愁”是一种非常搭配。
——这是一个“拈连辞格”的利用适例。

再看“乙项说话在前”的例子: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辛弃疾《满江红》)

这首词的第一句便是利用了 拈连辞格。
它的甲项说话在后面:“风摇翠竹”。
“风摇翠竹”是词语的正常搭配。
翠竹摇动撞击窗户,似声声敲击,墨客遐想到一个“敲”字。
这是甲项说话。
现在墨客要表达 乙项 不雅观念,便是在孤凄人独的时候,被翠竹的声声碰撞弄得心烦意乱,于是把甲项说话“风摇翠竹”的延伸词语“敲”来表达乙项不雅观念,涌现了“敲碎离愁”这种非常搭配。
——这也是一个“拈连辞格”的利用适例。

我们从这两个实例说一说 拈连辞格 的两个特点:

第一, 在线性语流中,同一词语(如“吹”)先后阐述甲乙两项事物(“风”和“愁”)。

第二, 这个词语阐述甲事物时是正常组合(如“风吹”),而阐述乙事物时,由于是从

甲事物顺手拈来的,按语法常规不适用于乙事物,所以是超常组合(如“吹愁”)。

同第二个特点有关的是,从内容上看,当拈连词是正常组合时,它所关涉的工具是详细的实在之物(如“竹”)。
当拈连词是超常组合时,它所关涉的工具多是抽象之物(如“愁”)。

为相识释的方便,我试把“拈连辞格”的组织构造用这样一个格式表示:

甲V乙

这里,“甲”表示甲项说话(甲项事物);“乙”表示乙项说话(乙项事物);“V”表示拈连词语。

拈连格构造中的关键是拈连词语“V”。

所谓“拈”,便是顺手拈来这个“V”;

所谓“连”,便是靠这个“V”来连接甲乙两项说话。

拈连格在表达上的效果正是在于这个“V”拈得好,连得巧。

“甲”常常是详细事物、客不雅观之境;“乙”每每是抽象之物、主不雅观之情。

这抽象之物与详细之物的统一,主不雅观之情与客不雅观之境的统一,要靠“V”来连接(如上举例子中,“东风吹散愁多少”);

或者,这抽象之物与详细之物的抵牾,主不雅观之情与客不雅观之境的抵牾,也要靠“V”来揭示(如上举例子中,东风无法吹散愁绪,风摇翠竹难道能敲碎离愁?)

以是,我们对拈连格组织构造的稽核,不能不把稳到“V”在拈用连接上的差异,从而据此分出小类。

我对相称数量的拈连修辞成例进行了一番稽核,创造拈连词语“V”与甲乙两项说话的连接有这样三种格式:

甲V乙

甲不V乙

甲V乙不V

这里,“甲V乙”是一种肯定式,从其表达上看,甲乙两项说话的连接比较平直。
“甲不V乙”是一种否定式,从表达上看,甲乙两项说话的连接比较弯曲,说写者 每每在主不雅观情意上希望涌现“甲V乙”,然而,现在却是“甲不V乙”。

“甲V乙不V”是一种肯定否定式,从其表达上看,说写者 旨在将甲乙两项说话加以 映衬对照,而重点则放在 乙项说话。
据此,我将这三小类拈连辞格作如下的命名:

1、 肯定式平直拈连(甲V乙)

2、 否定式弯曲拈连(甲不V乙)

3、 肯定否定式映衬拈连(甲V乙不V)

这三小类拈连辞格不论在散文中,还是在韵文中,利用的实例都很多。
本文只举诗词成例 谈拈连辞格 在诗词表达上的妙处;旨在提高我们在诗词赏析或诗词创作上的自觉性。

1、 肯定式平直拈连(甲 V 乙)【画线的词便是拈连词V】

举例:

(1)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洲。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3)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陈黄梅雨。

(4) 杨柳花飞,平地里飞将春去。
梧桐叶落,半空中落下秋来。

(5)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
烧罢!
/烧破众人的梦。
/烧沸众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烧破他们的监狱。
/

解释:

这些例子,拈连词语“V”用的是肯定形式。
如:载、淘、衔、飞、落、烧,等等。
它们对甲乙两项的连接比较平直,不兜圈子。
例(1),即目所见是汴水东流,于是想到它载着离恨。
例(2),见大江东去,就遐想到它淘尽千古风骚人物。
例(3)(4),面对燕子衔泥,杨柳飞絮,梧桐落叶,就以为是它们衔走或飞去了春天,落下了秋日。
例(5),看着燃烧的红烛,于是希望它烧破众人的梦,烧沸众人的血。
这些例子都靠了顺手拈“V”,把主不雅观情意与客不雅观情状十分顺当地牵连在一起,使情景融为一体。
说它们“平直”,是与第二种“弯曲”对照而言的,并不是说这一种拈连辞的利用在抒怀上是直露的。

2、 否定式弯曲拈连(甲 不 V 乙)

举例:

(1)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

(2)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住愁来路。

(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5) 玉户帘中卷不去(月色),擣衣砧上拂还来。

解释:

这些例子,拈连词语“V”用的是否定形式,即“不V”,如:不锁,遮不住,载不动,载不起,卷不去。
等等。
它们对甲乙两项的连接较之“甲V乙”式要多兜一个圈子,它们从构思到表达要经由一番弯曲的过程。
例(1),重门锁住了我的身子,那索性也来锁住我的相思之情吧;但是,“重门不锁相思梦”!
例(2),重重叠叠的山,遮住了我们往来之路,那干脆也来遮断我的愁绪吧;但是,山却“遮不住愁来路”!
例(3),双溪的小船啊,或容许以载我这个幽忧之人,那也把我的满赍恨绪载走吧;但是,“只恐”它“载不动许多愁”,还是不要作荡舟一游之想!
例(4)同例(3)一样心思。
例(5),珠帘能够自由的卷上卷下,那也把引人相思的月色卷去吧;但是,这月色却“玉户帘中卷不去”!
这些例子都靠了对拈连词语“V”的否定,把主不雅观情意与客不雅观景况的抵牾弯曲地揭示出来。
作者拟想的第一步,实际上先有一个“甲V乙”的过程,只是在表达的时候隐去了这一步,而直接跃向“甲不V乙”的形式,把表达趋向弯曲深细。
从表面看,这种“甲不V乙”说的好象是一句废话(由于,门本来锁不住梦,山本来遮不断愁思,船本来并不载愁绪,等等);但是细细体会,寻觅其弯曲的思路,就不难创造,这实际上是说写者经由九折回肠才吐露出的一句无可奈何、难以为情的话。
古人把这类话称之为“痴语”。
【乐洲按:试体会“泪眼问花花不语”,问花之人实在“痴”,花本来不会回答,只见“乱红飞过秋千去”。

3、 肯定否定式映衬拈连(甲 V 乙 不 V)

举例:

(1) 铁窗和桎梏,/坚壁和重门,/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

(2) 冻坏了皮肉,/冻不坏俺们杀敌复仇的决心。
/

(3)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4) 垂杨不萦裙带住,漫长是萦行舟。

解释:

这些例子,拈连词语“V”同时用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涌现,如:锁得住——锁不住,冻坏——冻不坏,醒——未醒,萦——不萦,等等。
个顶用肯定形式同甲项连接,用否定形式同乙项连接。
其浸染是用甲项来反衬乙项,从而突出乙项。
例(1),以身体衬托精神,以突出精神武断;例(2),以皮肉衬托决心,以突出杀敌的决心;例(3),以酒意衬托愁情,以突出愁情不解;例(4)以行舟衬托裙带(借代女情人),以突出离情。
如果说,否定式弯曲拈连是重在揭示主客不雅观情境的抵牾的话;那么,肯定否定式映衬拈连则进一步把这种抵牾加以浮夸,并且让主不雅观情意(乙)居于主导地位,把客不雅观境界(甲)处于陪衬的地位,从而使主不雅观情意的表达更为光鲜。

总之,拈连辞格 在诗词创作的形象思维时,利用遐想沟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
从表面看,彷佛是信手拈来,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使诗词富有变革,把蕴藉的意义,深奥深厚的感情,新鲜新奇地表达出来。
一个拈连句段,每每便是意境的一个幻灯镜头。
末了,请看看几个意境的幻灯镜头,味道若何?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南乡子》)【乐洲按:荧荧泪光用秋雨反衬,秋雨淋淋却晴,泪水盈盈却不晴】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不雅观《卜算子》)【乐洲按:这里的“送”和“住”,对付人来说,是正常组合,对付“春来说”,倒是超常组合。
但是古典诗词每每把春人格化。
读这样的句子,以为物我交融,切实其实天衣无缝】

——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去。
(黄庭坚《醉蓬莱》)【乐洲按:“归去”之念是游子的,却说杜宇鸟声在催。
“催”这个拈连词,妙极!

——黛蛾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秦不雅观《减字木兰花》)【乐洲按:紧皱的眉头,东风当然无法吹得伸展,这句便是否定式弯曲拈连。
这句是假想的,便是纵然美好春天也无法消愁,更何况现在是凭楼不雅观鸿一片秋声】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
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贺铸《古捣练子》)【乐洲按:这里是从捣衣拈连到破除永夜。
读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可以与本句“万杵千砧捣欲穿”互见,足见“捣衣”的气势可以破除如年之永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