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古诗中空间方位的识别与判断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晚春感事

[宋]陆游

和风薄霭过清明,减尽重裘觉体轻。

中午轩窗无树影,乍晴阡陌有莺声。

酿成西蜀鹅雏酒,煮就东坡玉糁羹。

扪腹翛然出门去,春郊何处不堪行?

提到爱国墨客陆游,他的“更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大家一定很熟习。
本日要说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也是一首感彻民气的作品。

公元1192年,67岁的陆游已经被罢官回到老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4年。
此时,中原地区沦陷于金人铁蹄之下已60余载了。
无职无权的他,依然“位卑未敢忘忧国”,对故土念念不忘。

在一个寒凉的秋夜,他走出篱门闲步,想到山河破碎,壮志未酬,不禁悲从心起,感慨道:黄河三万里,东流入海;西岳五千仞,直插云霄。
大好河山,沦陷敌手,百姓受辱,泪流将尽。
他们终日向南眺望,期盼王师能收复旧地,可一年又一年过去,徒增失落望而已。

这种情形,在传统文化中,实在和“方向”带有关联性。
古人对韶光流逝的清晰觉察和触摸,每每与对空间的认知相互关联。
在陆游笔下,北方黄河水的“东入海”与“遗民泪尽”(“遗”表示过去,带有韶光性)之间、故国百姓的“南望”与“又一年”之间,从根本上看是同一回事,那便是失落望、遗憾、愤懑等意愿或感情的流露。

这种时空一体性,有时可让我们对方向的判断,变为对韶光的感知。
从每天来看,中午时分,太阳在天空中居于一天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这个时候地面物体的影子最短,乃至没有影子。
“中午轩窗无树影,乍晴阡陌有莺声”,陆游这句诗讲的便是此景。
诗中的“轩窗”表示窗子的意思,“阡陌”指田间的小路,这两句是说“中午的时候,窗子上连一点树影都没有;天空溘然放晴,可以听到田间地头黄莺的啼鸣声”。
中午时在我国的绝大部分领土(撤除海南等少量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地方)上看来,太阳都处于天空中正南的方位。

为什么有此结论呢?论起来,缘由并不繁芜,太阳早上自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中午正是白天的平分点。
这时候,太阳正巧在天上跑到一半的路程,可不便是南方吗(见下图中太阳位置1)。
加上此时太阳升得最高,如果我们在地上插根木棍,会怎么样?——对,它的影子最短,而且会精准地指向北方。
这个判断方向的方法特殊实用。

事实上,“午”这个韶光单位,和空间上的“南”是相通的。
比如故宫著名的“午门”,便是正经八百地朝着正南方,象征天子面南背北(面朝南方、背靠北方)地管理天下。

我们要再细心点,常会在屯子看到院子里种有杨树、水杉、喷鼻香樟树等高大的树木。
它们的位置很讲究,多位于屋舍亭台的西南角。
这是风水迷信吗?不是。
常日来说,夏日午后的太阳比较毒辣,人们希望能有地方遮阴纳凉。
上图中的“太阳位置2”,正是下午一两点的太阳方位。
从图中看,太阳在院落的“左下方”,“左”为西,“下”为南,合之则为“西南”。
于是,人们选择在庭院的西南面种树,这样可以形成很好的遮阴效果,实在是太聪明了!

再说一说方向中的“北”。
北是南的反方向,相对我国来说,北国的觉得是大漠、朔风、雪飘、冰封……总之,那里是苦寒之地。
“遗民泪尽胡尘里”中的“胡”,即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
如前所说,“南”在韶光上对应的是“午”,“北”也有自己的对应工具“子”,韶光为23:00至1:00。

进一步看,地球上连接南极点和北极点的经线,叫作“子午线”。
“子午”二字的得来,便是“南北”之意。
个中的0度经线,还有个专有名字,叫“本初子午线”(图中灰线),“本”和“初”的意思,便是“开端”和“起始”。
实际上,我们一旦沿着经线走,便是向北(向北极点)或向南(向南极点)。
当然,有人对此会感到困惑:咱们脚下又没有画好的经线,怎么去“沿着经线走”呢?不妨事,我们只要找到一样宝贝,问题就都办理了。
这宝贝便是北极星。
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险些是北极点正对的方向,而且它在夜空中非常通亮,我们朝着它走,不便是沿着经线移动吗?这种天然的“航标”很早就被古人创造了,后来,由于北极星阁下的北斗七星更方便辨认,大家也用后者来参照导航。

摘自《小读者·阅天下》2022年9月,总第321期

原文出自《古诗词中的地理课-秋》

东风文艺出版社

文/邱磊,图/吕绍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