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古典文学一种主要形式,兴起于五代十国,宋明达到极盛。
对联分门联、楹联、挽联等类型,很多著名对联和经典诗词一样,一样能流传千古,雅俗共赏。
比如同仁堂的对联: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这副对联虽未必工致,但很好地传达了同仁堂的品牌形象,流传百年,老少皆知。
对对联,讲究的是高下联字数相同、意境相似、词性相类、平仄相应,要想达到较高的境界,其实不随意马虎。再看这副对联:
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此联对仗工致,意境相通,堪称经典的一联。
本日,再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对联故事:
话说某诗人进京赶考,因赶路急了些,天已黑了,却没找到旅店投宿。这时他瞥见一座古寺,就走了进去。
寺中一位僧人刚从井里打完两桶水,挑在肩上正要往回走。诗人赶忙上前施礼,要求借宿一晚。
和尚看他是个诗人,想试试他的才学,就说投宿不难,但我出个上联,你能对上才行,诗人点头应允。
和尚笑笑,说出了他的上联:
“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
诗人一听,这个上联真是很妙,你看天上的明月倒映在和尚的两个水桶里,不正是“担回两轮明月”?
看来这诗人也是个饱学之士,他略一思虑,就有了下联:
“傍晚洗衣,弄碎一片彩霞”!
和尚一听哈哈大笑,立即安排禅房,请诗人去安歇。
这副对联堪称经典,乃至被视为古今绝对之一。
下联“一片彩霞”对上联的“两轮明月”,且都是水中倒影,意境相似且都很幽美。
但严格来讲,下联还是有一点瑕疵的。一样平常来说,上联涌现了数字,下联也该当对数字才对。以是,“傍晚”对“三更”,稍欠工致。
有不少人为填补这一缺憾,也试着对了下联,但对仗和意境始终难以两全。
一
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
五鼓开门,迎来一颗金星
五更也称“五鼓”,代表黎明时分,金星即启明星。黎明时打开门,劈面看到这颗启明星,意境彷佛差了点。
二
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
半夜推窗,放进万点星光
意境比上一个稍好,但对仗不足好。
三
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
半夜对镜,插上一朵红花
四
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
四季浇园,盼来一片繁花
不对了,以上四联,要么对仗欠工致,要么意境不足好,才力有限啊!
各位朋友如有更好的下联,欢迎不吝见教,
万分感谢!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