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诗”是诗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说它特殊,紧张由于:梅花一贯都是墨客非常偏爱的题材。
以梅为写为难刁难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中写梅,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劳动果实来记录,用来表达少女怀春,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神往:

摽有梅,实在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实在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花有何魅力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一颗残酷的明珠

——《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

鲍照的《梅花落》该当是最早的咏梅诗: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东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梅花被历朝历代的墨客当作题材来写。
宋代以前,咏梅诗并没有太大的打破;唐五代期间,咏梅诗虽有却少;直至宋代,咏梅诗词的数量进步神速,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将梅花作为自己的写作题材,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咏梅之风。

据统计,《全宋诗》中有600多位墨客都有作梅花诗,《全宋词》20400首词中,有1120首咏梅词。

这个数据,不得不让人惊叹,以至于,在宋代文学中,咏梅已经成了一种主要的文学征象,乃至,俨然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宋代的咏梅诗词,数量之多,造诣之高,险些达到了咏梅文学的顶峰,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千古绝唱。
林逋的《山园小梅》便是宋初最有名的咏梅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薄暮”一句,险些成了写梅韵味的经典之作。
欧阳修曾经说过:“自有渊明尚有菊,若无和靖既无梅”。

可见,林逋险些是咏梅诗的开山鼻祖。

孔子在《论语》中这样评价诗歌,“诗,可以兴、可以不雅观、可以群、可以怨”。
他把诗歌的功能概括为“兴”、“不雅观”、“群”、“怨”四个字。
总而言之,诗歌是一种表达,因此文会友的主要办法,是对自己、社会、生活、情绪等一系列的诉求和表达。

此外,宋代以前诗歌的紧张表现内容和主题比较单一,比如:两晋期间的陶渊明,就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表现悠然的田园生活,基本上,还未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深层挖掘。
宋代以前的咏梅诗也是一样,表现的物象比较单一,大多只是勾留在具象化的梅。

可以说,在咏梅诗初兴阶段,梅花仅仅是人们抒发的一个媒介,它的审美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开拓。
在唐代,咏梅这个观点险些还未建立,五代咏梅诗也是甚少,经由林逋对梅枝、使女的挖掘,到苏轼“梅格”的提出,咏梅诗词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好睡慵开莫厌迟。

自怜冰脸时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定风波·红梅》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宋代之后,咏梅诗“言志”已经不能知足文人士大夫的表达诉求。
由于,咏梅诗已经开始以“言志”逐渐转向“言道”,梅花也被授予了深刻内涵。

但是,这种转变却与宋代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形势息息相关。
我们从大量的宋代咏梅诗词中可以看到,宋代的梅花诗词,基本上都依托两个创作背景:

第一,朝堂场合排场;

第二,文人创作。

宋代的建立,虽然结束了晚唐的盘据及混乱局势,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国难之下,大家都是受害者。
文人士大夫亲眼目睹,国破山河在的悲剧,对宋代国土被分割的国耻国难,难免有诸多遗憾和感慨。
而且,宋代建立不久,政局动荡,300多年间,数次遭受外敌侵扰,海内政治和思想压迫,文化环境紧张,国外外族侵扰。
在这样内忧外祸的社会环境下,宋代的文人雅士,逐渐将目光转向梅花。

这个中,有人欣赏梅花刚毅不屈的精神,有人倾慕梅花不卑不亢的高洁韵味,有人欣赏梅花不流俗的独特个性,有人惊叹梅花与世无争的闲情逸致。
总而言之,生于忧患和动荡中的人们,在梅花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使得咏梅诗词应运而生。

隆冬中盛开的梅花,非常符合当时文人的心态和创作思想。
因此,在宋代,咏梅之风,切实其实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
宋代所形成的咏梅风气,让梅花的自然品质和人文品质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使得梅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植物,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便是咏梅中的经典之作。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薄暮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喷鼻香如故。

几句诗词,墨客将自己的出生、社会场合排场,以及自己的空想抱负,都蕴藏在梅花这个物象上。
寥寥几句,竟然将梅花凌寒飘喷鼻香、自己报国无门、刚毅自守的傲骨,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样的咏梅诗词还有很多,这些咏梅诗词大多已经与政治背景和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就连诗歌的“言道”功能,都已经基本形成。

宋代咏梅诗词的涌现,加快了诗歌功能的变革,从最初的“兴不雅观群怨”转变为诗以言志的创作想法。
而全体宋代内忧外祸的政治场合排场、繁芜的政治生活,使咏梅具有了“诗以言道”的创作内容和方向。
这种转变,既是诗歌内容及表现手腕的转变,也是政治方向在文化上的投影,更是一代又一代墨客,不断挖掘和探索梅的内涵、意蕴的积极结果。

终极,“咏梅诗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中一颗残酷的明珠。

参考资料:

【《诗经·周南》、《黄贤林氏宗谱序》、《四朝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