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留言:杜甫的《九日蓝田会饮》颔联很低沉,为何颈联却溘然壮阔起来,墨客的感情是不是起伏太大了?
可能很多人没有读过这首诗。
不过不要紧。
您只要知道这是一首好诗,带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一起来欣赏它。
然后顺便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回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写作背景:这首诗还有另一个诗题《九日蓝田崔氏庄》。
蓝田,即今日的蓝田县,离长安不远。
崔氏,崔季重,曾任濮阳太守,是王维舅父之子,此时隐居在蓝田。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47岁,他从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当时蓝田县属于华州统领,墨客玄月九日参加了崔季重举办的宴会,然后写了这首诗。
我们来仔细读。
杜甫
1、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强,指勉强。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已经逐渐朽迈,面对这凄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今日恰逢重阳佳节,我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快。
这首诗分歧凡响,我们要先读懂墨客的感情,才能读懂这首诗的行文脉络。
由于墨客开篇就直接写出了感情。
“老去悲秋”,这是墨客对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吗?
答对了一半。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古代文人老了往后,为什么随意马虎悲秋?
实在文人悲秋始于宋玉。
而宋玉悲秋,不仅是为岁月不饶人而悲,更是为自己没有实现空想而悲。
这也是杜甫悲秋的缘故原由。
我们还可以通过“强自宽”来佐证。
如果墨客只是为自己朽迈而悲,他该如何才能勉强宽慰自己呢?
朽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是没有办法勉强的。
您说是不是这样?
以是墨客心中的悲哀,不仅是由于自己朽迈。
而是由于自己已经朽迈,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空想。
这样他就可以勉强安慰自己:万一有一天实现了呢?
墨客的空想是什么?
这不须要多剖析,杜甫生平的空想便是:建功立业,为国为民。
很显然,他现在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无法实现自己的空想。
虽然墨客由于年迈却没有实现空想而悲哀,但是他仍旧渴望能实现自己的空想。
这便是墨客的感情。
蓝田县
理解了墨客的感情,我们再来看他是如何行文的。
“兴来”,这两个字很奇怪。
您看,墨客由于年迈却没有实现空想而悲哀,悲哀到什么程度?
只能勉强宽慰自己。
但是奇怪的是,这个宴会居然会让他来了兴致!
这是不是前后抵牾了?
不可能,杜甫写诗不会涌现这样的毛病。
只有一种阐明:参加这个宴会,可能会让他实现空想。
您再看这两句,前后的逻辑是不是很顺了?
墨客由于年迈却没有实现空想而悲哀,只能勉强宽慰自己;而参加这个宴会,可能会让他实现空想,以是他的兴致就来了。
兴致来了,他该怎么做?
“尽君欢”。
这里的“君”字是对别人的尊称,也便是他要和别人一同尽情欢快。
“君”是指谁?
当然是宴会的主人公崔季重。
但现在崔季重已经罢官隐居了,杜甫为什么认为参加这个宴会可能会让自己实现空想呢?
我们接着读颔联。
2、羞将短发回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短发,指年迈稀疏的头发。
吹帽,这是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指重九文人聚会。
倩,请。
正冠,指整理帽子。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感到难为情的是,我的头发稀疏,以是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我的帽子扶正。
这两句非常奥妙。
奥妙在哪里?
我们逐步来读。
诗人为什么要担心帽子被风吹落?
这很大略,由于墨客担心别人看到他的头发。
对,这是直接缘故原由。
这两句实在是流水对,墨客担心帽子被风吹落,以是请阁下的人帮忙把帽子扶正。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请旁人来扶正帽子呢?
这解释墨客已经有点醉了。
对吧?
不然扶帽子这么大略的事,是不用请旁人帮忙的。
这就很故意思了。
墨客已经喝醉了,但是他仍旧担心别人看到他稀疏的头发,也便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已经老了。
这又是为什么?
按常理,人在喝醉的情形下,已经很难再掩护自己的形象了,对吧?
缘故原由就在墨客奥妙用的典故之中。
“吹帽”典故的意思是重阳节文人聚会。
诗人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
这很明显了,由于本日便是重阳节,解释本日到场的也是附近的文人。
您再想一想,蓝田间隔长安可不远,在长安做官的文人该当也不少吧。
这便是墨客要参加宴会的缘故原由,他想结识更多在长安做官的文人,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空想,对吧?
是不是很俗?
但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空想,现在俗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您看,诗人为什么会担心帽子被吹落?
由于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朽迈。
那么他为什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朽迈?
由于宴会上有很多京城做官的文人,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朽迈,自己肯定得不到推举。
这便是墨客的忧虑。
您看,杜甫是不是有点傻傻地可爱?
你杜甫不被推举,难道是由于你朽迈了?
我们退一步讲,假设便是由于朽迈,但你用帽子遮住了头发,别人就看不出来你朽迈了?
身体的朽迈,比如边幅、声音或者动作都会变革,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除非你能让身体不朽迈,你杜甫有这种方法吗?
嗨,您别说,墨客还真想出了不朽迈的方法!
我们来看颈联。
玉山
3、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
玉山,即蓝田山。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
颈联不好读懂。
很多人只读出了壮阔的景致,但不知道和高下文有什么联系。
我们接着上文的思路,看看墨客找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能让自己不朽迈呢?
他先找到了不朽迈的事物,再来剖析不朽迈的缘故原由。
蓝水和玉山便是墨客找到的不朽迈的事物。
蓝水,为什么能一贯流得那么远?
由于它搜集了千条溪涧落下的水流。
玉山,为什么能一贯高耸?
由于它合并了两座山峰的高寒。
您看,蓝水和玉山之以是不会朽迈,是由于它们融入了外物的力量,比如千涧和寒峰。
这便是墨客剖析得出的事物不朽迈的缘故原由。
您先不要批评他,由于他是墨客,不是科学家。
我们是读者,要按照他的思路来。
那么同样的道理,人如果要不朽迈的话,也要融入外物的力量。
该融入什么力量呢?
我们来读尾联。
茱萸花
4、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健,指身体强健。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明年参加重阳聚会的人还有谁的身体强健呢?我喝醉之后,拿着茱萸花仔细地看了又看。
“健”,不能理解成“健在”,如果这样理解,就不是自嘲,而是对在座文人的不尊敬。
您仔细读一读,是不是这样?
以是这里只能理解成身体强健。
为什么墨客会问明年谁的身体还强健呢?
由于他找了能使人身体不朽迈的方法。
以是他很得意地自问:明年还有谁的身体强健?你们我不知道,反正我找到了能让身体不朽迈的方法。
什么方法?
便是融入外物的力量。
该融入什么力量呢?
墨客直接说了,“醉把茱萸仔细看”,便是“茱萸”的力量。
“茱萸”有什么力量?
古人认为它能避灾去邪,能使人龟龄。
您看,这便是诗人为什么要把茱萸拿在手里仔细看的缘故原由。
您相信吗,如果墨客一贯是喝醉的状态,他会一贯把茱萸花拿在手里。
墨客真的会相信茱萸花能让人龟龄?
茱萸花
大家都知道这不可能啊。
实在颈联和尾联不过是墨客喝醉之后说的胡话。
但是,酒后说的是胡话,吐出来都是真感情!
他乐意相信茱萸花能够使人龟龄,只是由于他想活得更久一点么?
不是!
是由于他害怕得不到别人的推举,由于他想到京城做官,他想建功立业。
而他认为自己得不到推举的缘故原由是已经朽迈。
为什么能读出这一点?
便是由于他喝醉了,仍旧很担心自己稀疏的头发被别人瞥见,他怕别人瞥见自己已经朽迈。
但是遮住了头发,别人还是能看出来呀。
以是他只能想办法让自己不朽迈。
于是他才“努力地”找到了不朽迈的方法。
您看,墨客是多么的无奈。
酒醒之后,他肯定又会陷入到深深的痛楚之中:不朽迈不过是一场梦,人究竟已经老了,但是自己的空想还没有实现。
这首诗的奥妙之处有两点:
(1)首联蕴藉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强自宽”透露出墨客的感情并不但是由于朽迈,“悲秋”表达出墨客的空想未实现;
(2)颔联奥妙地用典,隐晦地表达出墨客参加宴会的缘故原由,同时形象地表达出墨客担心别人知道他朽迈,又奥妙地引出了下文“探求能使人不朽迈的方法”。
您看,颔联很低沉,但颈联很高昂,缘故原由是颔联没办法藏得住朽迈,以是才靠颈遐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它们都是为了表达了同样的主题: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朽迈。
这便是颔联和颈联之间的联系。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看明白呢?
如果您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留言哦。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好,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