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吃货谁能追,闻喷鼻香必去整一回。
呼朋唤友相邀往,店前拥挤人声沸。
隔壁生僻不愿进,何妨取号排长队。
夏热风扇送凉意,冬寒电炉生暖辉。
瓜果备足信手取,意态清闲何曾催。
更有店家思考全,候餐折扣不相亏。
欣闻酒保呼己号,众人进店把桌围。
美味馋人满桌叠,慢嚼细品眉眼飞。
又摆龙门又踫杯,肚皮盔饱一直嘴。
我到成都近十载,略参其乐亦跟随。
千街万店哪家去,选尽好吃还不贵。
今日家中正闭关,门铃连响来者谁。
忽闻一家超火爆,特来相告绝非吹。
可惜此店在他市,就怕到时人扎堆。
晨起驱车三百里,问言有此兴致没。
又笑不去可别悔,吃货名声也尽毁。
朋侪喋喋还复言,哪知我正咽口水。
搁笔起身急打断,嫡不吃誓不归。
从南艺毕业,买了一张机票飞到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人说"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我到成都的时候是三十四岁,说不上少,更谈不上老,但无疑是爱上了这座城市。
作为一个湖南人,曾在长沙读书四年,邵阳事情七年,杭州求学三年,南京读研三年,成都又生活了十年,对这些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见闻感知,绝非走马不雅观花,难言好与不好,仅就个人而言,最喜成都,绝非虚言,有诗为证:
育人十载一倏忽,桃李成蹊岂敢居。
每欲遣兴常戏墨,偶逢休假好读书。
朋邀寻味看人往,友唤搓麻笑我输。
碌碌此生有闲趣,不辞长住在锦都。
多少次我与朋侪摆起成都的安逸、巴适,特殊想领导一些朋侪来成都发展,只管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因我的诱惑而往的可没几人。为此,我有些遗憾,也有可惜。对一个城市的好,绝非旅游几天就能感知,当然,一个人要去到一个城市,更有多重成分的考虑。
不过,我会连续努力,将我对成都的认识、四川的印象,以笔墨为媒,与各位摆摆。
在这里,我看到了比以往更多的人,我常说别的城市觉得只有几条主街人多,成都是每条街上人都多;见识了更丰足的物,人称"天府之国"绝对有道理的,有好多以往未见的物事呈现于我面前;品尝到许多以往未尝过的菜品或小吃,你若把稳到各种饮食场所的火爆,会产生一种去餐馆用饭不用费钱的错觉;
享受到一种更安逸的生活,成都人彷佛都不用上班,尤其是冬天能晒太阳的地方,打牌喝茶,堪称人满为患,有人说,坐飞机从成都一上空飞过能够听到麻将声,彷佛也不为过的。这样的生活状态,正好如我所求,也适宜我的性情。
记得读研期间,导师徐利明教授曾说:"一个书法家,必须也是一个美食家。"我是不是美食家,自己不便评价,也不好自居的。但入川以来,在一干朋友的勾引和陪伴下,很多川中美味穿肠而过,或可自忝"吃货"之列。
"蜀中吃货"之名,不知何时而起,自何人始,窃以为其意大可概括为"四不":不炫高大上,不避苍蝇馆,不辞远僻地,不怕人如山。吃货有同好,一定有朋友,互通有无,约酒约饭,尝尝小吃,吃顿大餐,个中乐事,不敷为外人言。本人忝居"吃货"之列,岂可不作分享乎?故而先奉"蜀中吃货歌"一首,诸位若有同感,当为一乐。亦不揣陋见,作"文然说"之《竹枝词·四川美食》。
《竹枝词·四川美食》拟分六辑,每辑十二道美味。每味一篇,每篇一诗,每诗一文,每文配以图画及书法。诗为"竹枝词",或述分缘,或溯源流,或记见闻,或为谐语;文为诠释,力求轻松可读,重温品享过程,兼涉文化差异;图为增色,食品之色喷鼻香味,皆可以笔墨描述,然"色"之一端,视觉更为直不雅观,若引看官有垂涎之意,岂非更妙!
书法为补充,或本人乘兴创作,或其他书家所为,或为书院学生习作,或有佳构,解释此间少年已具备吃货的潜质,当然也有了成为书法家的根柢。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列位看官,且随一个"蓉漂"十年的吃货,品味舌尖上的四川,领略笔尖上的美食。
说不定呢,等你看了、吃了,或者更理解了,你会比我更喜好这里。到那时,你该当请我好好吃一顿(呵呵,欠妥心露出了吃货的嘴脸)。
是为开篇。
附:《竹枝词·四川美食篇》第一辑篇目
1,凉拌折耳根
2,老妈蹄花
3,龙抄手
4,凉面
5,苦笋炖鸡
6,宜宾燃面
7,小龙虾
8,韩包子
9,毛血旺
10,火锅
11,水煮肉片
12,蛋烘糕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奉告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