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这首李白的寻雍尊师隐居读过吗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本日早餐间,随手翻了一下桌上的《李太白诗集》,眼晴就被这句“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吸引住了,饭也忘了吃。
仔细吟咏这首《寻雍尊师隐居》,越读越有味。
索性品赏一下这首不太为人所知的诗吧。

先大略地按自己的理解粗略翻译一下。

连绵陡峻苍翠山,

峰峦高耸入云端。

阔别尘嚣多清闲,

那管岁月多少年。

云雾环抱多岐路,

细认仙迹莓苔间。

途中小歇倚山石,

耳畔叮咚有溪泉。

柴院草丛野花艳,

青牛独卧忆先哲。

屋后青松与岩老,

虬枝顶上鹤闲眠。

高士谈欢煮山茗,

话如江水到天晚。

烟岚暮重须辞归,

尘躯不耐高处寒。

雍尊师便是姓雍的道师,他的名字、平生不详均无记载。
尊师是对羽士的尊称。
羽化得道是李白终生的追求、寻仙问道便是李白日常的一项事情了。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二句精妙地描述了仙家道居的隐居者选择的住所周边环境,反衬隐者道行博识。
也表达了李白对此的神往。
《列仙传》载:老子乘青牛去,入大秦。
《玉策记》载: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也有人说,青牛,是指花叶上有两角象蜗牛一样的青虫。
我认为这种阐明就太肤浅了。

《寻雍尊师隐居》这首诗不太为人所知,读来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形成了一个反差,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画、音完美结合。
意境高远、清新淡雅、音韵和谐、对句工致、严谨洒脱。
紧张特点:其一,构思风雅,移步换形;其二,首尾呼应,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其三,四联八句全合律,颔联颈联对仗工致而又毫无斧凿之痕。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从高处落笔,起势非凡。
点出雍尊师隐居所在。
赞颂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清闲逍遥。
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十全十美,突显崇高、峻拔、恒远。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
“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
墨客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溪畔岩石上,谛听山泉流水之声。
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困难和乐趣;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述了雍尊师寓所幽美、安谧、瑶池般的环境。
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住所,又用花和松做陪衬,“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
也是用道家典故,“青牛卧”“白鹤眠”比喻雍尊师道行博识,境界非凡,是一位绝世修道高人。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
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墨客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契。
开怀畅饮,不觉已是薄暮,只好分离。
墨客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
“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迎面而至之感。

  此诗通过李白一次寻问道的经历,浓笔重彩地描述了深山深谷的瑰丽景物。
隐者的仙家气候,也表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迈多情的神态风采。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如有搪突,请来电当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