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期,遍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往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以中秋为题,留下了浩瀚精彩是诗篇。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从前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辛弃疾诗词透露出家国情怀,中秋诗词也离不开家国情怀。
辛弃疾生平以规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规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怀、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争规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亲切,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训斥,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是非句》、《辛稼轩诗文钞存》等传世。
1、《满江红·中秋寄远》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凉天下,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
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本词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上片先以“快”字点迫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怀,有情景交融之妙。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壁来写,紧张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敦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畅快兴致。而一“怕”字,又透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足明朗的心思。在情绪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古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畅快。在这里,词人采取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天下比喻为冰壶中的天下,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取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玉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称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玉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期随意马虎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创造。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快的景况。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奥深厚的嗟叹。词人嗟叹人生不快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嗟叹,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个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付“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革,词人紧张是借玉轮的不得长圆,嗟叹人事不得圆满特殊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只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快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民气坎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付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去,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绪为期待相逢的迫切之情。词人说如果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去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想熏染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谅解怜爱的幽绪,被通报得婉转动人。表达词民气坎隐蔽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2、《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喷鼻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悲惨?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月夜下的楼阁,飘满秋日喷鼻香味的院落,欢笑快乐的人们交往来交往去。是哪个人秋日一到就悲哀悲惨?当年的宋玉就悲哀到这样。用饭饮酒要随其自然,对歌舞享乐看得平常一样平常。问他有什么可以悲哀之处?细细想想却也有悲哀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悲惨。
此词作于公元逐一九〇年(绍熙元年庚戌)八月十七昼夜。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小酌,便宴。此词便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柔美景致,见出秋色之可爱,解释古人悲愁没有多少情由。“夜月楼台,秋喷鼻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致清丽的句式描述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宁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清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十全十美。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构造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巧现,欢快之状跃然纸上。秋天景色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来宾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日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了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悲惨?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办法否定了一样平常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该当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怀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备没有必要的,只有洞开肚量胸襟,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
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遐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连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实在,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
读了词的下片读者才知辛弃疾终极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出生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纵的抒写,乃是一种高明的蓄势反跌之法。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日写得更使人留恋。秋夜不但有幽美的自然景致,而且还有赏心悦目的好事,可以随意小酌,可以随便地欣赏歌舞,还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事呢?就这样,在上片“是谁秋到便悲惨”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不才片着力地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溘然作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斟酌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通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情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毁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
“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墨客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景象,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稼轩作此词时,国势极弱,国运日衰,而向来北兵也习气于在秋高马肥时对南朝用兵,远的不说,公元逐一六一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三十二路军攻宋之役,便是在玄月份发动的。稼轩《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一阕就有“胡骑猎清秋”的警句。鉴于历史的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在密切注目政坛情形变革时,不会不想到边塞的情形。此词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局的忧虑之情。这首词通过时节变革的描写来反响对现实生活的深奥深厚感慨,气度从容;欲擒欲纵,文法弯曲多变;奥妙采取古人诗句,文意蕴藉;通过比兴等手腕,寄托政治感想。
3、《一剪梅·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赏析】回顾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羽觞中,月波荡漾在羽觞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烛炬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逐步把酒喝几盅,让我们逐步把曲唱到终。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利用比拟手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忆对”三句是回顾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喷鼻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惬意。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羽觞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便是雨夜没有玉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蕴藉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闷,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玉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填补这些遗憾了。
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性是、清光更多。
【赏析】本词辛弃疾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屈膝降服佩服、立志收复中原失落土的政治空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抵牾结合起来,表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羽觞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彷佛故意陵暴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荡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玉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奥妙地利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空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去世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利用这两则有关玉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空想和惨淡的政治现实的抵牾。辛弃疾生平以规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空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抵牾。
词的下片,作者又利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抱负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阔别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空想与为实现空想的倔强意志,更光鲜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公民阴郁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屈膝降服佩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由于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公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空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阴郁,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候和风格看,他都与利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办理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空想的浪漫主义手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精良词章。
5、《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逐渐如钩?
【赏析】今晚的玉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其余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壁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玉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由,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拍浮呢 ?如果这统统都安全无事,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样子容貌?
战国时期,楚国大墨客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持续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利用《天问 》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 ,与一样平常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牢牢捉住黎明前的霎不时光 ,象伟大墨客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玉轮的一些幽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玉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其余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壁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去世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 ?听说玉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由,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拍浮呢 ?如果这统统都安全无事,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样子容貌?
词人这持续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天下 ,想象新奇,诙谐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 ,稼轩写这首词不但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个中也有着作者对客不雅观自然征象的深入不雅观察,作出了大胆的预测。在诗词中,向玉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上苍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征象的大胆预测,却是古人所不及的。玉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征象的创造,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不雅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预测到这种自然征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 》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 ”,便是豪纵跌宕 ,横绝古今 ;所谓“放 ”,便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概。它冲破了词的高下片的界线,一口气对月发出持续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备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其余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心坎不安,“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讨厌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出息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6、《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
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赏析】本詞咏中秋节,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中秋节,而是一个暴雨之夜。全词便是环绕雨里中秋这一特定情景展开描述的。上片写景,写中秋节的风雨景致,但手腕比较婉转。开头二句写中秋不见月。言自古以来,中秋便是赏月的佳节,按理说应该月明如昼,可“明月到今宵”,却“是不如人约”,便是说今宵明月失落约于人。这一方面蕴藉地解释了中秋无月,另一方面又对明月“不如人约”表示了不满与失落望,为下片抒怀预作铺垫。为什么中秋无月呢?是云遮月吗?显然不是。但作者没有明言,只是说“想见”嫦娥在广寒宫里“云梳风掠”。下片抒怀,直接抒写自己恶劣的心情。换头二句写听雨的恶劣感情。言中秋之夜,大雨如注,檐头发出令人厌恶的雨声,毁坏了中秋赏月的欢畅心境,当然更不会去深夜听歌了。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中秋夜雨的切齿腐心,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时下的恶劣感情。结尾二句写生活之寂寞无聊。个中前一句关合词题,写王路钤中秋词,多少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快感,给这寂寞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而“这一场寥索”五字,又绕回了原题,清楚地见告读者,他这一天生活极其悲惨、空虚。以情结景,对风雨中秋节,对这一场生活,流露出极度失落望感情。
7、《西江月 》
贪数明朝重九。
不知过了中秋。
人生有得许多愁。
惟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酒。
九江阁上扶头。
城鸦唤我醉归休。
小雨斜风时候。
【赏析】墨客以贪不雅观察数子来表现欢迎重阳节的场景,但却未察觉光阴飞逝,中秋已过。诗中表达人生多有烦恼,唯有黄花依旧如故,仿佛在万象亭中绽放时不受尘世困扰。九江阁上,城中乌鸦呼唤归去,唤起醉意。在小雨斜风的时候,享受少焉宁静。整首诗通过描述自然景象和情绪变革,表达了岁月流转、人生百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