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让人诗兴大发,唐代墨客王湾就曾激情亲切讴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蓝天白云,也令人挥毫泼墨,诗仙李白也曾豪迈地吟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自古以来,庐山就让很多文人墨客心生神往、并前往游览赋诗,下面先容的是伟人登山望远,这首七律气势雄浑,更充满了豪情壮志。

登庐山

作者: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伟人登山望远这首七律气势雄浑更充满了豪情壮志

冷眼向洋看天下,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鶴,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种田?

本诗写于1959年7月,当时墨客在庐山开会,并顺便饱览了这里的秀美风光。
作者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于是即兴赋诗,后来于1963年揭橥在公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主席诗词选中。

庐山又叫匡山、匡庐,在江西北部,滨临鄱阳湖和长江,乃著名的休养、游览胜地。
这首诗描述了庐山葱茏挺立的姿态,以及登高望远所见的宏阔气象,抒发了强烈的革命感情。

开篇就展现出庐山突兀凌空的雄姿、以及登山者豪迈振奋的神色,“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庐山凌空挺立,耸立于长江岸边;山径蜿蜒,却一起青翠,墨客驱车盘旋登临,却显得兴致勃勃。

飞峙,指拔地耸立,具有一种灵动之感,更彰显出登山者豪迈的精神;跃上,也显示出作者兴致勃勃的神态。
四百旋,夸年夜地描述出山势的险要。
庐山登山公路全长三十五公里,要转几百道弯。

汽车盘旋而上,路上的风景也不断变换,终于快到山顶,一行人又连续步辇儿攀登。
“冷眼向洋看天下,热风吹雨洒江天”,颔联承接首联,墨客登高望远,抒写心中感想熏染。
冷峻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天下,暖风吹来了雨点、洒向江面。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可是海内各方面都非常掉队,而且还有很多敌对势力伺机蠢蠢欲动,正可谓内外交困。
但是墨客坐观成败,心知肚明,更以“热风吹雨”,讴歌公民群众生产培植的积极性。

墨客遐想丰富,思绪飞扬,颈联描写更加精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白云漂浮在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滚滚向东,腾起袅袅烟雾。
长江支流浩瀚,尤其是湖北和江西一带不仅湖泊浩瀚,而且风景名胜也非常秀美。
墨客远不雅观近望,笔端也显得充满激情。

“九派、黄鶴”,表达了此地江河密布、高楼林立;“三吴、白烟”,也表示了波涛滚滚、热气腾腾的场景,更象征着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势。

墨客陶醉于面前的美景,更欣喜地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种田?”昔日的彭泽县令陶潜,已不知道去了哪里;如今的桃花源,是否可以种田劳动?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的天下,虽然看似清闲快乐,实在只是一种美好的欲望。
新中国成立后,公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纵览伟人的这首七律,意境深远、炼字精准,尾联更富有深意。
作者在开篇就展现出庐山气势雄伟的蜿蜒连绵,“飞峙、跃上”采取拟人手腕,化静为动,极有生气。
颔联中“冷雨、热风”又形成了光鲜的比拟,表现出墨客虽然处境困难、却斗志昂扬的精神。

墨客想象奇特,造语精妙,“云横九派、浪下三吴”,就彰显出虚实相生的动感,也描摹出一幅立体图画。
末了两句更充满了豪情壮志,墨客委婉地启迪后人,只有依赖自己的双手,坚持不懈地费力劳动,才能创造美好幸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