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秋的起源
中秋节,又称为祭月节、拜月节、月娘节、玉轮节等。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化而来。我们的先人对天地、对父母都有着由衷的敬畏,比如祈祷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他们会祭拜太阳神、祭拜海龙王;祈求爱情、祈求幸福、祈求家庭圆满,他们会祭拜玉轮神。又比如,出海捕鱼,他们会祈求海神、祈求妈祖;上山打猎,他们会祈求山神、祈求地皮公公等。这些对天象、对自然的崇拜,经由千百年的演化,逐渐地成为现在的一些民俗、风尚,衍生为传统节令。比如,中秋是源于古人对玉轮的崇拜;端午是源于古人对屈原的纪念;清明节是源于对晋国大臣介子推的祭奠和怀念。
中秋节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以是,中秋节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最关注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中秋佳节:当玉轮与诗词碰撞
中秋佳节,明月高悬,清风徐来,丹桂飘喷鼻香,满地月光,千家万户或楼头赏月,或品酒吟诗,或把酒临风,或池畔不雅观花,或倚槛听歌……在这样美好的时节,唯有诗词能够适可而止地表达情绪。
当玉轮和诗词碰撞,名篇佳句喷涌而出。诗词的美好沉淀在浩瀚的名篇佳句当中。古代迁人骚客在中秋佳节,留下了许多随处颂扬的经典名篇。
(一)最早的中秋诗
最早的中秋诗词,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只管那时候没有“中秋”这一说法,但却有与玉轮有关的作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响,历代墨客之创作无不受其影响。
刨根问源,探求中秋诗词的源头,就在《诗经》里。为了让中秋诗词有一个漫长的脉络,我们只管即便把中秋诗词的源流向前推溯,而最早的起源就在《诗经》,比如《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由于《诗经》产生于2500多年以前,其表达办法、措辞习气,乃至审美传统,都与当下的诗词阅读习气有很大不同,以是读起来晦涩拗口。这首作品的大意是:在一个明月高照、银辉满地的夜晚,从远处走来一位妙龄少女。这位青春少女不仅边幅姣美,而且体态丰盈,仪态大方,真是婀娜多姿!
这时候又走来一位青年男子,他会晤前这位女子如此俏丽,不禁心生神往。他就想,如果我能把这个女子娶回家中,那有多好!
于是,他想向这位女孩表白心意,但又由于各类缘故原由,无法启齿,只好压住自己怦怦乱跳的心。于是他的内心很纠结,一贯在徘徊,有一种欲爱不能、欲说不得的心情。因此,我们把这首既跟玉轮有关又跟爱情有关的诗,定为“最早的中秋诗”。
赏析:此诗虽无中秋之名,却可视为中秋作品之来源。天上明月皎洁,面前少女如花。美景佳人,明月清风。此景此情,令谁遇上,都会怦然心动,遐想无限。更何况激情四射之青春男女乎……诗中正表达了男主人翁身陷爱河的生动瞬间。
作者:林峰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理论研究与评论部主任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林峰 :无边风月在中秋——中秋诗词赏析 》
查看完全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