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故事图》之《采药草》

《端阳故事图》之《系采丝》

《端阳故事图》之《裹角黍》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生动,蚊蝇大量滋长,随意马虎传播疾病。
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喷鼻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等,这些习俗都反响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

前人的卫生防疫日

◆端午采药最效验

清代画家徐扬绘有《端阳故事图》,个中有一幅《采药草》,描述的是一个老者带领两个童子在山上采药草的情景,题有“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字样。

为什么端午节采的药药效最强呢?古人认为,端午阳气兴旺,天地纯阳,正气汇聚,万物至此皆盛,阴邪之气避而走之,中草药最为纯洁。
此时,一些中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强,恰好入药,以是端午是采药的最佳时节。
民谚说:“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

端午采药在古籍中也有记载。
车前草,古称“芣苢”,春开紫色花,夏结紫色籽,全草可入药,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之功效。
早在春秋期间,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纷纭前往田间山野采集车前草,晒干后备用。
《诗经》里的《芣苢》就描写了人们采摘车前草的欢畅情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这天竞采杂药。
”并引《夏小正》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宋人吕原明《岁时杂记》曰:“端五日午时聚先所蓄时药,悉当庭焚之,辟疫气。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五日采百草,修制药品,为辟瘟疾等用,藏之,良验。
”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在端午节那天忙着储药、配药方。
他的《乙卯重五诗》记述了当时繁忙愉快的景象:“重五山村落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民间至今仍有端午采药的习俗。

端午节不仅采草药,而且还网络一些可入药的小动物或昆虫。
如民间有端午捕蟾之俗。
这天,人们早早起来,到河边、池塘边捕捉蟾蜍,然后向其嘴里吹进一锭墨,将蛤蟆带回家,悬挂在屋梁上,或其他背阴的地方,逐步晾干,做成“蛤蟆锭”,具有消肿、清热、解毒功效。
起腮腺炎可用蛤蟆皮贴于患处,身上长肿痈疙瘩,涂抹上一些研成末的蛤蟆锭,逐渐会消肿祛炎。
由于药效好,连宫廷太医院也派人广为采集蟾蜍。
李时珍在《本草大纲》中详细先容了取蟾酥的方法。
清人张朝墉《供蟾酥》写道:“莫从海上问三农,蛤蟆蟾酥取次供。
蛇蝎不须逞狂毒,有人刺臂作双龙。

◆插艾草菖蒲蜀葵驱毒

“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形象地阐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驱逐瘟疫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
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毒进入庭院房间。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古人有云:“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被称为五瑞之首,成长于浅水滩上,其叶如剑,有喷鼻香气,插在门口犹如悬挂一把驱除不祥的宝剑,可以斩千邪百毒。
此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其根茎花汁可入药,有芳香开窍、祛痰散风之功,当代人也用它入药,提取芳香油。
苏轼在弟弟苏辙家中看到盆中菖蒲忽生九花,欢畅之极,写《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赞曰:“春荑秋夹两须臾,神药人间果有无。
无鼻何由识薝卜,有花今始信菖蒲。
芳心未饱两蛱蝶,寒意知鸣几蟪蛄。
记取明年十二节,小儿休更籋霜须。
”菖蒲夏季着花,花序密生而形小,呈黄绿色。
以是每到端午节前后,人们便提篮去郊野水边采新蒲,然后回家酿酒。
宋代墨客郑刚中有《重五》诗云:“煮酒无寻处,草蒲在水中。
”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
有民谣唱道:“粽子喷鼻香,喷鼻香厨房。
艾叶喷鼻香,喷鼻香满堂。
菖蒲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祛毒是有科学道理的。

端午节,人们还在大门前或在室内的花瓶中插蜀葵。
蜀葵又称“一丈红”,端午时节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
蜀葵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
以是,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浸染,乾隆天子在《竞渡》诗中有“昆明闪金波,回堤灿蜀葵,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之句。

◆喝雄黄酒避虫毒

清朝墨客蔡云《吴歙》曰:“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羽觞。
馀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噗墙隈。
”描写了人们端午节喝雄黄酒避虫毒的习俗。
俗话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自月朔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雄黄是一种中药,其药性辛、苦、温,有大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紧张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民间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也有单独把雄黄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内泡制成雄黄酒。
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毒避邪,以是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饮品。
民谚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之说。
有的还将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民间还将喝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惨淡处,或贮藏起来,平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
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清人李静山有诗曰:“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五毒符饼毒攻毒

古人认为,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为五种毒虫,俗称“五毒”。
宋人周密的《武林往事》说:“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
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
”端午节民间有贴五毒符驱五毒的习俗。
五毒符,便是在红或黄色纸上印画出五毒的图像,粘贴在屋内墙壁上,再拿五根针刺在五毒之上,意为刺杀五毒,驱除五毒,祈求百口人安然康健。
《后汉书·礼仪中》曰:“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燕京岁时记》载:“每至端阳,市廛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
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画五毒符一样平常要在端午节那天的日出或中午时进行,书写材料要用生朱,砚内和书写人口中要放上一小块硝石,咒语是“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清嘉录》说:“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蛀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厌毒虫,谓之五毒符。
”民国初年有“天师驱五毒”印版在市场上发卖。
印版最上方刻有“天师”两字。
主画面是一只巨大的葫芦,张天师立于葫芦中心,手抱牙笏,长须飘飞,面相威严。
“五毒”分列于周围,已经被天师降伏。

《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每届端阳以前,府第豪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
”古人认为,食用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消病强身。
五毒饼用玫瑰花瓣做质料捣成玫瑰酱,拌上枣泥、豆沙、松仁儿等5种馅料,做成洁白的翻毛酥皮饼,再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上,俗称“五毒饼”。
五毒饼也被称为端午饽饽,又分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
贫寒人家则由主妇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吃五毒饼则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系五色线辟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辟邪,曾是很盛行的节俗。
《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燕京岁时记》先容得更为详细:“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这里说的艾虎是用艾草编剪而成,或用五彩绫罗裁剪为虎,贴上艾叶。
再制作成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等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佩戴于小儿的发际身畔。
既作为装饰品,又起到驱邪辟祟的浸染。
古代人们视虎为神兽,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王沂公的《端午帖子》有“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的诗句。

为让孩子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侵害,端午节的清晨,大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孩子不能随口说妄话。
小姑娘们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
宋人张榘有“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的诗句;《风尚通》也有“五月五日以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的说法。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沐浴时,抛到河里。
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等邪毒冲走了,儿童由此可以安康无忧。
此为“扔灾”。
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喷鼻香包等许多种俊秀饰物,制作也日趋精细,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