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必读中秋第一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在中秋佳节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弟弟,送给自己,也送给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人。
而提到这句祝福语,我们不得不想到苏轼与弟弟两个人那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兄弟情。
韶光回到1076的中秋,那个时候,苏轼在密州为官。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
只管他在两年前就申请调到了离弟弟更近的地方——山东。但兄弟俩一个在济南,一个密州,虽然同在这片古老的文明之地上,却只能隔空对话,遥寄思念。
苏辙给哥哥新建的亭子取名超然台,为此,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休对故人思故国,苏轼是在用自己的办法思念着弟弟,他想起了少年时与弟弟一起在家读书的光阴,想起了曾经许下的“夜雨对床”的约定。
这对仅仅相差2岁的兄弟从小一起在家乡四川念书习字,然后又随着父亲一起上京赶考。哥哥活泼聪颖,弟弟却内敛沉稳,一起走来,弟弟视才华横溢的哥哥为榜样,哥哥也细心呵护自己的弟弟。
作甚兄友弟恭,他们便是典范。
试想一下,哥哥是家里品行端正的长兄,他不是只顾自己出人头地,而且多次认可弟弟的才华,并提携弟弟。弟弟呢,在哥哥的锋芒粉饰下,没有妒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由于哥哥而感到自满、不断进步,并用尽全力去填补哥哥的不敷。
苏轼每一次的被贬,苏辙都受到过牵连。比如1079年的“乌台诗案”,苏轼没有管住嘴,在上表的时候,虚假文采,没收住笔,字里行间暗讽新法和朝廷。妒忌他的小人便罗列了一系列罪名,把苏轼关入大牢。
在狱中,苏轼受尽折磨,苏辙不遗余力的营救,乃至上书宋神宗,表示乐意还上所有官职来赎哥哥的差错。
此刻,苏轼以为自己没有了生还的余地,于是把家人请托给弟弟,并感念与苏辙的这段兄弟情: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子由》
终极,在苏辙的奔忙营救下,苏轼被赦免,被贬到了偏远的黄州,苏辙也被牵连则被贬到筠州。此刻,他不仅要护送自己的家人,还要马一直蹄的将哥哥的一家十几口人送到黄州。哥哥在黄州没有收入,他又给哥哥寄来生活费。
他对哥哥的扶持可谓是倾其所有。
历史上的亲兄弟,锦上添花的多,携手共进退的少,苏辙却不一样。他不追求锦上添花,而是选择雪中送炭,还能够抵住压力,乐意放下自己的出路,与哥哥共进退,足见他们之间的感情之深。
以是我们可以说,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兄弟了,更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益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的心腹。
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独占三位,苏轼风头最盛,而在我看来最不起眼的父亲苏洵,才是最大的赢家,由于他为中国文坛抚育两个文学大家,还教会了两兄弟作甚伯仲情深。
《宋史》中也高度肯定了这对手足情,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以是在中秋节,对着天上的明月,苏轼格外的思念七年未见的弟弟,来由心生,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把酒问月,如此通亮的玉轮几时能有呢?不知道玉轮所在的天宫,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楼宇太高,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抚玩着月光下自己豁亮清明的影子,月宫哪里有人间烟火那么暖民气地?
月光移动,朱赤色的楼阁随着游走,玉轮挂在低低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去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安然康健龟龄,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团圆,永久是中秋节的主题。那我们期待的团圆,究竟是什么呢?
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相亲相爱便是团圆。
而要做到相亲相爱,那就要有原谅,有妥协,有付出,有取舍。
在噜苏的生活中,我们不是一味地去向家人索取,让对方为自己着想,而且怀着戴德的心,尽最大的努力付出。一个懂得,一个大度,一个不抱怨,一个不责怪,这样的相处模式,才是最舒适的。
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明月当空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牵挂由于各类不得已的缘故原由而无法团圆的亲人。岁月悠悠,纵然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会以为高处不胜寒,由于心里那一缕顾虑,依旧在人间。纵然人间有悲欢离合,也依旧牵挂着团圆的那一刻。末了,怀着最诚挚的祝福,吟出那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