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文笔

①古代用以泛指文章、文辞。
《北史·刘璠传》:“少好读书,兼善文笔。
”后用以指文章的笔法,称文章的写作技巧为“文笔”。
如:文笔锐利。
②六朝人区分文体为文、笔。
把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有韵的作品称为文(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萧绎(梁元帝)《金楼子·立言》则泛指有情采的诗赋为文,议论阐述一类文章为笔。
后人论文也有区分文和笔的,如清代阮元主见有韵偶者为文,无韵散行为笔。

韵文

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
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散文

为差异于韵文、骈文,曾将中国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籍在内,概称散文。
在某些历史期间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怀、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差异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当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文体。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最早以“赋”名篇的为战国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
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系统编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子,在当时颇为盛行。
往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
靠近于散文的为“文赋”,靠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何谓辞何谓赋中国古典文学体裁作法详释

辞赋

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辞因产生于战国楚地而叫楚辞,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
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系统编制。
他虽继续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但较多利用散文的手腕,与“辞”已有不同。

律赋

赋的一种形式,为唐宋科举考试所采取。
对偶工致,于音律、押韵有严格规定。
有的于题目之外,另出数字(常日为八字)为韵脚,如唐颜真卿《象魏赋》,即以“象悬国章道崇政理”为韵。

骚体

亦称“楚辞体”。
属“辞赋”一类。
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
这类作品,富于抒怀身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形式。
西汉枚乘著文,设吴客说七事以启示楚太子,题作《七发》。
后人效仿其体,以作讽劝之文。
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左思《七讽》等。
《昭明文选》列"七"为一门。
《隋书·经籍志》曾录有《七林》十卷,似为专收"七体"的文集。

连珠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说是“借物陈义以通讽谕之词”,大多骈偶而有韵。
起于汉代。
晋傅玄谓其“辞丽而言约”,“历历如贯珠”,故名。
今所见以汉扬雄《连珠》为最早。
继作者有演连珠、拟连珠、畅连珠、广连珠等称。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世称四六文,即骈文中的一体。

四六文

骈文的一体。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
《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匆匆,六字格而非缓。
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此体形成与南朝,盛行于唐宋。
如唐李商隐所作四六文,即称为《四六甲乙集》。
但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典故,影响内容,故好的作品不多。

乐府

①古代音乐官署。
“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②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往后的词、散文和剧曲,因合营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古乐府

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
后代摹仿其系统编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实在并无严格的差异。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样平常比较自由,形式采取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革。

古诗

①古体诗的简称。
②后人对付古代诗歌的泛称。
又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如《古诗十九首》。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
和近体诗相对。
产生较早。
每篇句数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
后世利用五、七言者较多。
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古风

即“古诗”、“古体诗”。
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势,即感伤已遭”。
中有不少名篇。

近体诗

亦称“今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今体诗

即“近体诗”。

新体诗

形成于南朝齐永明时。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这种诗体,讲究声律和对偶,是过渡到唐代近体诗的一种诗体。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
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革,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常日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排律

律诗的一种。
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
除首、末两联外,高下句都需对仗。
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畅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
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绝诗

即“绝句”。

截句

即“绝句”。

四言诗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往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往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
魏晋往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紧张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五古

五言古体诗的简称。

五律

五言律诗的简称。

五绝

五言绝句的简称。

六言诗

全篇每句六字。
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
其诗均不传。
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为最早。
有古体近体之分。
但均不甚盛行。

七言诗

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
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
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到了唐代,大为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
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中的紧张形式。

七古

七言古体诗的简称。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绝

七言绝句的简称。

杂言诗

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
诗中句子字数是非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

杂体诗

诗体中的一类。
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带有笔墨游戏性子。
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

离合诗

杂体诗名,有数种。
普通的一种是在诗句内拆开字形,取其一半,再和另一字的一半拼成它字,先离后合。
实际是笔墨游戏,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
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名姓字诗》、南朝谢惠连有《离合诗二首》等。
例如谢诗第一首:“‘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
”放去方为文,啸去肃为口,文、口合为“各”字。
尚有其他变格,大都无甚意义。

回文诗

亦作“迴文诗”。
杂体诗名。
常日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
有的可以反复回旋,得诗更多。
多属于笔墨游戏。
相传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不传。
今所见有苏蕙《璇玑图》诗等。

璇玑图

杂体诗名,十六国时前秦女墨客苏蕙作。
《晋书·列女传》载,窦滔因罪被戍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迴文旋图诗》以赠。
唐武则天《玄机图序》,说它“五色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
”后有人又为之寻绎,得诗更多。

盘中诗

杂体诗名,题苏伯玉妻作。
作品时期未详,一说汉代,一说《玉台新咏》列此诗于晋傅玄诗后,未署名,当亦傅玄作。
诗中阐述伯玉使蜀,久不归,其妻于长安作此诗以寄,诉思念之情。
全诗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韵,紧张为三字句,亦有部分七字句。
旧说写于盘中,故称“盘中诗”。
其读法由末句提示的“当从中心周四角”推测,盘为方盘,诗在盘中当如螺旋式的回旋,由中心及于四角。

建除体

杂体诗名。
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列有“建除体”,其体二十四句,从第一句起,每隔句冠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即自寅(阴历正月为建寅)、卯以至子、丑的十二辰的代号。
今传作品,较早者有鲍照之作。

八音歌

杂体诗名,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其式类似建除体。
因“金、石”等为中国古代乐器的八类,统称“八音”,此诗体即以为名。
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之,史容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

神智体

杂体诗名,据宋桑世昌《回文类聚》载,苏轼曾作《晚眺》诗云:“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顾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他不把诗写出来,而“以意写图,令人自悟”。
苏轼持以难北朝青鸟使,青鸟使自以为很懂得诗,但看图后不知所云,极为惶愧,声言“自后不复言诗矣”。
实在这不过是一种笔墨游戏,旧时以为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

辘轳体

杂体诗名。
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
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
五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宝塔诗

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
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
后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
每句或每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藏头诗

一名“藏头格”。
杂体诗名。
有三说:①谓作诗律于末联方点明题意。
《冰川诗式》:“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意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②“歇后诗”之对称,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
《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
”③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游仙诗

诗题名。
借描述“瑶池”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梁萧统《文选》列为诗的一类,选录晋何劭《游仙诗》一首及郭璞所作七首。
后世也颇有以此为题的作品。

田园诗

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如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篇曾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

无题诗

墨客作诗别有寄托,不愿标明事题,故意用“无题”名篇,遂有“无题诗”的一格。
或以诗的起首二字名篇,篇名不能概况全诗内容者,也属“无题”一类。
唐李商隐集中《无题》诗较多。

宮词

诗题名。
以帝王宫中日常琐事为题材,或写宫女的烦闷愁怨,一样平常为七言绝句,唐代诗歌中常见此类作品。
如王建有《宮词》百首。

祭文

在告祭去世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
文体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紧张为哀悼或祷祝之词。

青词

亦称“绿章”。
玄门徒在斋醮仪式上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
一样平常为骈俪体。
因用朱笔写于青藤纸上,故名。
唐李肇《翰林志》:“凡太清宫道不雅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书朱字,谓之青词。
”宋人文集中亦常有之。
明时玄门盛行,词臣争以青词邀宠。

序跋

序亦作“叙”,或称“引”。
是解释书本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形等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代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等。
后来一样平常置于书前,而谓列于书后者为“跋”,亦称“后序”。
二者体例略同,因合称序跋文。
有如今日图书中的序言、后记。

书后

是对所读作品进行评价,或记述读后感想的文章,也可对个中论点提出补充、批评或回嘴的见地。
一样平常用散文叙写。

题词

一作“题辞”。
一样平常题在作品的前面。
紧张用来对作品表示赞许、进行评价或阐述读后感想。
其性子与“序跋”相似,但大都用韵文体裁。
用散文者篇幅亦较短。
又泛指留作纪念的题写笔墨。

赠序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帙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许、赞许或勉励之辞。
已和序的原意不尽相同。

箴铭

箴是针砭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是兼用于针砭、褒赞的韵文。
《文心雕龙·铭箴》说,二者“名目虽异,而鉴戒实同。
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
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
因其作品有相似之处,故后人多连称之。

座右铭

铭的一种。
写后放在座位的右边,用以自警。
《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常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小品

随笔、杂感等短小文章的通称,如“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
其名始见于公元四世纪时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他将较详的译本(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译本(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条记

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
其题材亦很广泛。
有的著作可涉及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但亦可专门记叙、论述某一个方面。
其文体虽产生较早,而正式以《条记》作为书名,则始于北宋宋祁。
条记的异名,有随笔、笔谈、杂识、剳记等。
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央而较有构造的,称为条记小说。

札记

亦作“剳记”。
把读书的心得、体会或闻见所及随时记录下来、累积成篇之称。
如清卢文弨有《龙城札记》、《中山札记》,又赵翼有《廿二史剳记》等。

杂俎

与杂录、随笔相似。
唐段成式所作条记,命名为《西阳杂俎》。
后世编纂书刊文集,常将无类可归之文,标目曰杂俎。

语录

记录传教、讲学、论政及交际等的问答口语,不重笔墨润色,故名。
起始用于禅宗佛教记录禅师的言谈。
后来理学家门人也用来记录其师论学之语。
如宋时程颢、程颐门人把二程有关哲学、政治等言谈编为“语录”,又有朱熹辑成《二程遗书》。
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宋倪思即有《重阳节馆伴语录》一卷。

记叙文

或作“叙记文”,是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也可以包括日记、谱表一类的笔墨。
如姚鼐《古文辞类篹》内“杂记类”一门所收记述楼台亭阁、祠庙寺不雅观、官署学校、山水风土以及琐事轶闻等的作品,皆属于记叙文。

议论文

议论解释一类文章的总称。
我国很早就有以“论”名篇的文章。
梁萧统《文选》,专列“论”为一门,所收作品,始于西汉贾谊《过秦论》、东方朔《非有师长西席论》。
其后以“说”名篇的也日益增多,著名者如唐代柳宗元《天说》、韩愈《师说》等。
说与论无大异,故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议论文。

运用文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事情和学习中所运用的大略单纯普通笔墨,包括书信、公函、左券、单据等。

说贴

①犹建议书、见地书。
贴指简贴。
②清代称外交上的照会为说贴。

判牍

讯断法律案件等文章,古代多用四六骈文。
如唐代张鷟撰有《龙筋凤髓判》。
白居易亦有《甲乙判》,编人《白氏长庆集》。

书牍

信函简牍之类的通称。
一样平常运用于私人间的告述。
包括书、启、笺、移、牍、简、札、贴等。
牍是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简。

俳谐文

指隐喻、讥嘲、调谑或噱笑的杂文。
“俳”亦作“诽”。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袁淑《俳谐文》十卷,今存者有《鸡九锡文》、《驴山公九锡文》等五篇。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韩退之作《毛颖传》,此本南朝俳谐文《驴九锡》、《鸡九锡》之类而小变之耳。
俳谐文虽出于戏,实以讥切当世封爵之滥。

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抽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是非句。
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是非句

指韵文中句法是非不齐的作品。
一样平常用为词的别名。
词以是采取是非句,是由于音乐上的哀求,句子的是非又须依照曲调的节拍。
现传宋人词集中,题名“是非句”的有秦不雅观《淮海居士是非句》、辛弃疾《稼轩是非句》等。

诗余(馀)

词的别名。
宋人已有此称。
后人对此作阐明颇有不合。
一样平常认为这是把词作为诗的余(馀)绪。
一说,词在诗歌中有其独特的地位,称词为“诗余”,只在解释诗歌在形式上的演化。

琴趣

词的别名。
词在起初,都是合营音乐歌唱的,词人自谓其词协律动听,故有此称。
宋黄庭坚(山谷)即自名其词集为《山谷琴趣外篇》。

小令

①词的短小者之称。
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曾据字数多少分类,以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实则并无根据。
因已通畅,故一样平常尚沿用之。
而词之称“令”者并不都是小令,如“百字令”等。
②散曲体式之一。
系统编制短小,元人也叫“叶儿”。
普通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也有例外。
“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分外形式。
③元明人也称民间盛行的小曲为小令。

中调

词调体式之一。
以其是非适中,故名。
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实无根据,如《七娘子》有的五十八字,也有六十字,就难于确定。
但因已通畅,故一样平常尚沿用之。

长调

长词之称,词调体式之一。
唐宋音乐每以慢曲和急曲对举,系指曲调有缓急不同。
长调系从系统编制上划分,和慢词意义有别。
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实无根据。
因习用已久,故一样平常尚沿用之。

慢词

依慢词填写的词。
敦煌创造的唐代琵琶谱,即有《慢曲子》之名。
至柳永为乐工依慢曲大量填词,引起当时把稳,词人填制者益多。
慢词字句虽亦较多,但与“长调”意义有别。

慢调

词曲的一种格调。
因曲调舒缓而得名,意义与“长调”有别。
也有由单调小令蜕变而成的,如《西江月慢》、《木兰花慢》等。

大晟词

宋徽宗崇宁中,创立大晟府,制作新乐,名曰大晟乐,并以周邦彦为提举,汇合词人乐师,谈论古音古调,又增慢、引、近、犯等新的曲调。
作者多依其体格填词,世称大晟词。

令、引、近、慢

唐宋杂曲(即词)的四种系统编制。
令为令曲,即小令,每片四拍。
“引”和“近”每片六拍,如有须要可增辅拍,辅拍通称为“艳拍”或“花拍”。
慢即慢曲,每片八拍,也可用“艳拍”。
“引”、“近”、“慢”的拍子,有缓有急;不论节拍缓急,一字一声,不加重叠,字数也无规定。
由于拍子多少不同,令词一样平常短小,引、近靠近中调,慢词较长。
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音乐的节奏不同。

填词术语。
词的分段称为分片。

过片

亦作“过遍”。
词第二段的开头。
除“单调”外,词多由高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片、四片者。
从上一片过到下一片,必须衔接贯穿,不能割断词意。
其下片首句和上片首句句式不同者,一样平常称为“换头”,或称“过变”。

摘遍

宋人截取大曲中的一遍或多少遍以填词者,称为摘遍,如《泛清波摘遍》。
后人也收作词牌名。
王国维说:“(大曲)宋人多裁截用之。
即其所用者,亦以声与舞为主,而不以词为主,故多有无词者。
”以是词调中的“摘遍”,紧张是摘取大曲中的腔调。

帖子词

一作贴子词。
古代臣子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
相处宋代每逢八节内宴,命翰林作帖子词,粘贴于阁中门壁。
大都为五、七言绝句。
如欧阳修集中就载有《春帖子词》和《端午帖子词》。

试贴诗

也称“赋得体”。
起源于唐代,由“贴经”、“试贴”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采取。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针言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
清代“试贴诗”限定尤严。
文人平时也有用此体来作诗的,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为天子歌功颂德,并须切题。

应制诗

古代臣僚奉天子命所作、所和的诗。
唐往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有陈述一些对天子的期望。

格律

指创作韵文所依照的格式和韵律,各种韵文都有特定的格律。
个中包括声韵、对仗、构造以至字数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因其格律严整,故亦称格律诗。
新诗有的也讲格律,但不受严格的限定。

八病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
为南朝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该避忌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文镜秘府论》所述: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心细,有似蜂腰。
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心粗,有似鹤膝。
(近人从宋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尾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鹤膝。
)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律”、“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之字。
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人”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敷据也。

拗体

律、绝诗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谓之“失落粘”。
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
古人所谓“拗”,除有时变换第二、四、六字外,着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
两联都拗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
墨客中有故意为之者。
如清王轩《音调谱序》云:“韩(愈)、孟(郊)崛起,力仿李(白)、杜(甫)拗体,以矫当代圆熟之弊。
”凡“拗”须用“救”,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则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腔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
也有拗而不救者。

失落粘

作旧体诗术语。
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落误,声韵不相粘贴之谓。
即运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运用仄声而误用平声。
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笔墨,若平仄失落调,在当时也叫失落粘。

韵脚

韵文句末或联末所用的韵,通称韵脚。

押韵

亦作“压韵”。
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诗歌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影象,更能使作品具有节奏、音调之美。
旧时押韵,例须韵部相同或相通,但也有少数变格。
新诗押韵,则不受古代韵书的限定。

叶韵

也叫“协句”。
南北朝有些学者因按照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须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
后人并以此运用于其他古代韵文,到宋代极为盛行。
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化的事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协韵

即“叶韵”。

通韵

作旧体诗术语。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个中一部分相通。
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
如“平水韵”中“东”、“冬”可以相通,“支”、“微”亦可相通等。
古体诗通韵较为宽广,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定。

转韵

一称“换韵”。
古代韵文中,除律诗、绝诗不得转韵和词曲的转韵须有定格外,古体诗赋与其他韵文每隔多少句就可以转换一韵,转韵一样平常比较自由。

险韵

作旧体诗术语。
指诗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险,而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
唐宋墨客中有故意为之以炫奇的。
唐韩愈即喜用险韵。
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尖叉

作旧体诗术语。
指称长于用险韵作诗。
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末二句为“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其二末二句为“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
用“尖”、“叉”二字押韵。
虽用险韵而造语自然,无凑韵之弊,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进退格

律诗用韵的一格,亦称进退韵。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魏庆志《墨客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已、黄损等共定近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则另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名。

和韵

①和,指句中腔调和谐;韵,指句末韵脚相叶。
《文心雕龙·声律》:“滋味流于字句,力气穷于和韵。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②作旧体诗办法之一。
和诗时依照所和诗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办法:a.依韵,即与被和作品同在一韵中而不必用其原字;b.次韵,或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c.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依照其次序。

和诗

作诗与别人相唱和。
大致有两种办法:①和诗不限定和韵;②限定和韵。

次韵

作旧体诗办法之一,亦称步韵。
即依照所和诗中的韵及其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

步韵

即“次韵”。

分韵

旧时作诗办法之一。
指作诗时先规定多少字为韵,年夜家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
古代墨客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
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赋韵

即“分韵”。
旧时作诗办法之一。
据《南史·曹景宗传》:“景宗振旅凯入(整兵奏凯而回),帝于华光殿宴饮连旬,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启求赋诗……诏令约赋韵。
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
”“赋”是给予或分配的意思。

分题

旧时作诗办法之一。
多少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
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某物也。
”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定。

联句

旧时作诗办法之一。
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
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
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
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办法之一。
截取古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
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期之试贴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
同样也运用于应制之作及墨客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每每以“赋得”为题。

颔联

指律诗第二联(三、四两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古律……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
”《续金针诗格》谓:“第二联谓之颔联,第三联谓之颈联。
”皆须对仗。
颔、颈盖就一首诗中所居位置而言。

颈联

指律诗第三联(五、六句)。

别裁

辨别、剔除之意。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语,后来文人用作诗歌选本的名称。
意谓所选作品,已将不符合他们标准的“伪体”剔除。
清沈德潜选有《唐诗别裁》等。

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
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利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为古文。

八股文

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用两句说破题目要义。
“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下自“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段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笔墨,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也称“八比”。
题目紧张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

时文

时下流行的文体。
旧时对当时科举考试所采取文体的通称。
如唐宋时用以称律赋,明清时用以称八股文。

制义

亦作“制艺”古时应制所作文章,其文体为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
在明清两代,一样平常指八股文。

破题

古代应科举考试所作诗赋和经义,起首数语须说破题目要义,称为破题。
当时也用以称一样平常诗赋的开头部分。
明清八股文起首的两句破题,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义法

清桐城派所提出写作古文的准则。
“义”指“言有物”,“法”指“言有序”。
方苞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者亦具焉。
”又谓:“《易》、《诗》、《书》、《春秋》及《四书》,一字不可增减,文之极则也。
”意即“义法”是孔子通过《春秋》一书而制订的,其他的儒家经书也是表示“义法”的最完美的范例。
故其所谓“言有物”,乃指作品要符合儒祖传统的内容,“言有序”是哀求在组织形式上根据《四书》、《五经》、《史记》及唐宋古文家的文章规范,达到“雅洁”的标准。

章法

指诗文作者在安排全篇章节时的多少方法。
包括文章的体势、承转、熔裁等。
但章法也并无定格,在于作者的利用。

策问

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以简策难问,搜聚对答,谓之“策问”。
对答者因其意图而阐发议论者曰“射策”,针对问题而陈述政事者曰“对策”。
起源于汉代,如晁错有《贤良对策》。
后世科举考试也多采取之。

诏令

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
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
皇后在天子去世后也可以发令,如《文选》即载有任昉作《宣德皇后令》一首。

制诰

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
制、诰原都是“诏令”的一体,后又把“制诰”作为“诏令”的代称。

册文

又简称“册”。
为册命、册书等诰命笔墨的一种。
本来只用于帝王封赠臣下;后世运用渐繁,有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名目;凡祭告、上尊号及祀典,均得用之。
《文选》列有“册”的一门。

札子

本作剳子。
古代公牍文的一种,分两类:①用于发指示,或称“堂贴”。
宋代中书省或尚书省所发指令,凡不用正式诏命的,称为札子。
诸路帅司向其部属发指令也用札子。
②用于向天子或主座进言议事。
如宋代王安石有上天子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陆游有《上二府论事札子》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弹章、对策等。

驳议

臣属向天子上书的一种名称。
蔡邕《独断》:“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又说:“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曰驳议。
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
”一样平常是指在上书中驳正别人的议论,如唐柳宗元有《驳复仇议》。

檄移

檄文、移文的合称。
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因其浸染有彼此相似之处,故古代或以二者并举。
梁刘勰《文心雕龙》有《檄移》篇。

史论

《文选》中列有“史论”一门,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事宜和人物的笔墨。
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宜和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

传赞

史籍中纪、传后面所附的评论事和人物的笔墨。
有散文、韵文两体。
《文选》将散文体的传赞收入“史论”一门,韵文体的另列入“史述赞”一门。

颂赞

“颂”是用于歌颂的作品,“赞”原来用于赞颂,后来也用于评述;古人写作文史,多有附赞语以总结全篇者,如刘勰《文心雕龙》每篇后均有“赞”。
二者多篇幅简短,一样平常有韵。
史赞则有韵文、散文两体。

长编

历史资料的编排汇辑,准备删订成书者。
如北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先辑录有关资料,依次排列,并附校勘,成为长编,然后再删定成书。
其后南宋李焘作北宋九朝编年史,紧张也是资料的搜集校勘,故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

实录

中国历代所修每个天子统治期间的编年大事记。
最早见于记载的有梁周兴嗣等的《梁天子实录》,记武帝事。
唐往后,每一天子去世后,继嗣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实录,沿为定例。
至清末光绪朝止,据统计历代实录共一百十六部,但绝大多数已佚。
唐代仅存《顺宗实录》,宋代仅存《太宗实录》残本,比较完全的为明清两代的各朝实录。
实录都由当代人奉敕编撰,于实事每多忌讳,后来亦每每有所修正;但资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
又私人记载先人业绩的笔墨,有时也用此称,如唐李翱《皇祖实录》。

传记

或单称“传”。
记载人物业绩的文章。
一样平常由别人记叙;也有自述平生的,称为“自传”。
传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如史传或一样平常纪传笔墨,崇尚朴实、雅洁。
个中也有富于文学色彩的,象《史记》中的纪传,就有许多是精良的文学作品。
另一类属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

传志

志,一作誌。
一样平常指人物事略、行状、祖传、年谱、墓表、墓志铭、神道碑一类的文章。

年谱

中国历代帝王的传记。
司马迁撰《史记》首用“本纪”记述帝王,按年月排频年夜事,成为纪传体史籍的文体之一。
后来的“正史”都沿用这个名称,也有简称“纪”的。

列传

中国纪传体史籍的文体之一。
司马迁撰《史记》创始,为往后历代纪传体所沿用。
司马贞《史记索引》:“传,谓列叙人臣业绩,今可传于后世。
”张守节《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一样平常用以记述天子以外的人物业绩(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籍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
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前者如《明史》中的《四川土司列传》,后者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自传

传记文的一种。
以第一或第三人称来阐述自己的平生业绩和著作等。
古人于著书后常作自序,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子;后来王充《论衡·自纪篇》、江淹《自序传》,实即两人的自传。

小传

传记文的一种。
略记人物的平生业绩。
记述一人者,如唐李商隐有《李贺小传》、宋陆游有《姚平仲小传》等。
采辑众人轶事而总为一帙者,如明江盈科有《明十六种小传》。
又汇印诗文总集,略述作者的字、号、籍贯、经历及其著作等,附录于书之前或分列作者姓名之下,常日也叫“小传”。

外传

传记文的一种。
古代为人作传,列于家谱的称“祖传”,列于史乘的称“史记”,这都是“本传”;本传以外的传记,或对付本传的补充记载,一样平常称为外传,以别于“本传”。
如《赵云外传》,佚文见《三国志·蜀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

事略

传记文的一种。
记述人物业绩的大略。
多用于已去世的支属戚友,如明归有光所作《先妣事略》等。
也有记述多少人物业绩的大略而辑成一书的,如清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

行状

①指人的品行或业绩。
《后汉书·李善传》:“时钟离意为瑕丘令,上书荐善行状。
”②亦称“状”、“行述”。
是记述去世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平生大要的文章。
常由去世者学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供朝廷议谥参考或撰写墓志、史传者采择,每每多浮夸溢美之词。

墓表

旧时立在墓前,刻载去世者平生、加以颂扬的石碑。
《碑版广例》卷九:“墓表与神道碑异名同物,故墓表之有铭者亦多。
”后来亦称刻在墓表上之文为“墓表”,成为文体之一。

墓志铭

包括志和铭两部分。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去世者姓氏、籍贯、平生等。
铭则用韵文来统括全篇,是对去世者的赞赏、吊唁或安慰之词。
但也有只用碑志或只用碑铭的。

神道碑

旧时立在墓前记载去世者业绩的石碑。
起于汉代,用于帝国王朝的上层人物。
后亦称刻在神道碑上之文为“神道碑”,成为文体之一。

去思碑

碑志之一种。
古代官吏离任时,地方士绅颂扬其“德政”,著文勒碑,表示去后留思之意。
亦称“德政碑”。

碑版

①铭刻笔墨的碑碣。
凡考证碑碣的系统编制、沿革及先后异同之征者,称碑版学。
②碑文。
据《碑版文广例》:“开元廿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即指碑碣上所刻志传笔墨。

哀辞

用于对去世者的哀悼。
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说:“哀辞者,诔之流也”,“率以施于童殇短命,不以寿终者。
其体以哀痛为主,缘以嗟叹之词”(《太平御览》五百九十六引)。
其后也用于并非短命者,如方苞的《张彝叹哀辞》,即是对一年愈六十的老者的哀悼。

挽词

哀挽去世者的词章,包括诗、文、歌、词等形式。
古代多用韵文。

挽联

哀挽去世者的对联,由“挽词”演化而来。

词牌

填词用的曲调名。
最初的词,都是合营音乐来歌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一样平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
后来紧张是依调填词,曲调名和词的内容不一定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以是各个调名只作为笔墨、音韵构造的定式。
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词韵

填词所用之韵。
词韵比诗韵宽。
唐宋人“倚声填词”,用韵并无严格限定,也没有专供填词用的韵书。
现存有关词韵的书,如南宋无名氏(一说为明陈铎作)的《词林韵释》,但实是曲韵而非词韵。
清道光间戈载编《词林正韵》,较为精密,为近代填词者所遵用。

词谱

凑集词调各种体式,经由分类编排,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
内容紧张先容填词的各种规则(如字句定格、声韵安排)及词调来源等。
宋代已有“词谱”之称,但多指曲谱或声律谱而言。
现传最早的词谱为明张綖《诗余图谱》。
较完备的有清万树《词律》、康熙时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等。

俗文学

近代有些人用以称呼中国古代的普通文学。
大体包括:①歌、谣、曲子;②讲史、话本;③宋元以来南北戏曲及地方戏;④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讲唱文学;⑤民间传说、笑话、谜语等杂体作品。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变文

唐代的说唱体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
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演出时,每每与图画相合营,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本”。
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形式约有两种:①散文韵文相间;②全部散文。
第一种形式较为常见。
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著影响。
这些作品至清光绪间,始在敦煌石室中创造,是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主要资料。
近人所编《敦煌变文集》,辑录较为详备。

敦煌变文

变文因最初创造于敦煌石室,故亦称敦煌变文。

俗讲

古代寺院讲经中一种普通讲唱。
盛行于唐代。
以佛教经义为根据,并增加故事化的成份,以吸引听众。
佛教徒俗讲所用的底本,称“讲经文”,今存《维摩诘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等;另有一种“押座文”,也用于俗讲,是在正式讲以前所唱,以使听众安静下来。
主持的人叫“俗讲僧”。
唐元和年间著名“俗讲僧”有文溆。
又据日本僧圆仁《入唐求经巡礼行记》,唐代的羽士也从事俗讲,但羽士的俗讲底本尚未创造。

诸宫调

宋金元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
取同一宫调的多少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
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搊弹词”。
北宋艺人孔三传以善于诸宫调著名。
现存作品有《刘知远》、《西厢记》(董解元作)、《天宝遗事》等。

宝卷

由唐的变文、宋瓦舍中和尚的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
题材多为佛教故事,鼓吹因果报应。
以用七字句、十字句的韵文为主,间以散文。
现存《喷鼻香山宝卷》,一样平常认为是宋普明和尚的作品。
明清以来,取材一样平常为民间故事的宝卷日益盛行,有《梁山伯宝卷》等。

缠达

北宋说唱艺术的一种。
同缠令都是唱赚的早期形式。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
”近人王国维以为北宋初的“传踏”(即转踏),到北宋末即演化为缠令、缠达。
“缠达之音,与传踏同,其为一物无疑也。

转踏

也作“传踏”。
北宋歌舞演出形式的一种。
演出分为多少节,每节一诗一词,唱时伴以舞蹈。
开演前有“勾队词”,大都是骈体文数句;演出结束后有“放队词”,大都是七绝一首。
现存“转踏”曲词有《谐谑集句》(作者不详)、郑仅《谐谑》等,见南宋曾慥《乐府雅词》,都是一节演一事。
也有合多少节而演唱一事的,如石延年(曼卿)《拂霓裳传踏》,述开元、天宝遗事,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今已失落传。
近人王国维以为转踏便是缠达。

院本

戏曲名词。
金元时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系统编制与宋杂剧相同。
元陶宗仪《辍耕录》:“院本、杂剧,实在一也。
”是北方的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形式。
演时用五人,作品都已失落传,仅《辍耕录》载有院本名目七百余种。
元往后亦称宋杂剧为院本,以别于元杂剧;或泛指短剧、杂剧、传奇等。

散曲

曲的一种体式。
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怀、写景、叙事,无宾白科介(说白及动作指示),便于清唱,有别于剧曲。
包括散套、小令(与词中的小令不同)两种。
散套常日用同一宫调的多少曲子组成,是非不论,一韵到底。
小令常日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但可以重复,各首用的可以各别,有别于散套。
又有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的“带过曲”,也属于小令的一体。
元、明二代盛行。

叶儿

即散曲的小令。
北曲小令在元代最为盛行,当时称为“叶儿”,取其小的意思。
清朱彝尊即称所作北曲小令为“叶儿乐府”。

换头

①常日指词的下片首句和上片首句句法的不同,或称“过变”。
但换头是为了乐曲过拍后另起一头,原非单从字句定格出发,以是有时也包括高下片句法相同的在内。
②曲牌的一种体式。
重复同一曲调,后曲换其前曲之头,而稍增减其字,故名。
或只换首句,或并换前数句。
换头虽与前腔、幺篇等性子相同,但已另成一调,有时可以独用。

重头

①散曲中小令的一种体式,凡以同一曲调,重复填写几遍或几十遍,甚或百遍,用韵各别,首尾句法全同的,谓之“重头”。
此种形式,大都用来合述一事,或分咏各事。
也有用来演述故事的,如以一百首《小桃红》来咏唱《西厢》故事等。
②唐宋词中高下片音调全同的,也叫“重头”。

虚声

古乐府诗均配有曲谱,可以演唱。
每一乐句中有曲无词之处,调之虚声,或称泛声、散声。
演唱时,虚声处如用他人应和者,则谓之和声。
和声之位于曲尾者,谓之送声。

和声

指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常用虚声。
古乐府皆有声有词,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都是“和声”。
唐歌曲的和声,有和于句中与句尾者,如《竹枝》即以“竹枝”两字和于句中,以“女儿”两字和于句尾。
亦有一句一和者,如《采莲子》即以“举棹”、“年少”相间和于句尾。
宋管弦乐中的缠声即其遗法。

泛声

亦称“散声”、“和声”。
在“倚声填词”以前,将整洁的诗句配成歌曲时,欲使曲调婉转悦耳,每每增长一些虚声,即“泛声”;后以实字代泛声,遂发展短句。

衬字

在曲调规定的字数定额以外,句中增加的字叫“衬字”。
一样平常只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在歌唱时不占“重拍子”,不能用于句末或停顿处,字数并无规定。
北曲用衬字较多。

带过曲

散曲中小令的一种体式。
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但也可以两支或三支曲调为一个单位,两个曲调间的音律必须衔接,故名“带过曲”。
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也有效仿。
有北带北、南带南、南北兼带各曲。

套数

也叫“套曲”。
剧曲或散曲(小令除外)中,用多种曲调相互联贯、有首有尾、成为一套的,名套数。
其组成普通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有二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如宫调虽异,管色相同者也可互借入套;二是全套无论是非,必须首尾一韵。
散曲的套数或套曲,又称“散套”。

散套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散套即散曲套数的别称。
散套虽也由几个曲子组成,但它是独自成套,和剧曲前后有联贯的套数不同。
分南曲散套、北曲散套、南北合套等。

小曲

①乐曲中的一体。
晋傅玄曾制“小曲”,用以歌舞。
舞者一歌用一器,如矛、剑、羽籥之类。
《宋史·乐志》则与大曲、曲破并提,盖有别于大曲之有许多“遍数”,似为当时的小曲,已和傅玄所制者不同。
②民间盛行的歌曲。
一名小令。
明王骥德以为小令是“市井所唱小曲”,盖元、明人用以指称散曲以外的各种盛行“俗曲”。

时调

又叫“时曲”。
即时新曲调的意思,对流传已久的传统曲调而言。
每每一调或数调广泛流传,历时长短不一,有兴起、盛行和衰歇的过程,如明代中叶盛行的《打枣竿》(南方为《挂枝儿》)等。
又泛指不胫而走的戏曲和曲艺。
如明末青阳腔初兴时,有关戏曲、散曲、时调的选本即称《青阳时调词林一枝》。
文人也用以创作规模较大的作品,如蒲松龄《聊斋俚曲》,便是用部分时调小曲组成的。

山歌

①民歌的一种。
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
曲调豁达朴实,节奏自由。
内容紧张反应劳动、爱情等生活。
盛行于南方。
北方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亦属山歌性子。
个中也有出于文人的拟作。
②民间小曲曲调名。
单调二十八字,四句。
利用的人可以大量增加衬字,腔调比较自然。
③时调集。
一名《童痴二弄》十卷,明冯梦龙编。
内容多咏男女私情,偶有讽世之作。
原抄本所收为三百五十六首。
前九卷用吴语,后一卷用普通话写成。

俗曲

①又称“俚曲”。
普通的歌曲,相称于小曲。
原出于民间,文人起而仿效,目之为“时调”。
如蒲松龄的《聊斋俚曲》,即用以敷演故事。
②变文初创造时,也称为俗曲。

俚曲

即“俗曲”。

佛曲

宣扬佛经的乐曲。
隋唐五代时在佛教徒中较为盛行。
敦煌杂曲中尚保留部分作品。
古代也混称变文为佛曲。

谣谚

歌谣和谚语的合称。
二者都是口头创作,短小精髓精辟,言简意赅。
个中颇多直接反响公民思想感情之作。
谣多有韵,可歌唱。
谚也有不少是韵语的。
清杜文澜辑有《古谣谚》一百卷。

短书

①古代指小说杂记之书。
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不雅观之辞。
”②指笺牍。
《文选·江淹(杂体诗)》:“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李周翰注:“短书,谓小书也。
”又《云麓漫钞》:“短书出晋、宋兵革之际,时国禁书疏,非吊丧问疾不得行尺牍,缘由论兵皆短而藏之。

话本

宋元间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
“话”是故事。
流传下来的作品,一样平常可分为小说、讲史两大类。
前者多数为口语短篇;后者则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
今所存者,有《全相平话五种》及《清平山堂话本》中部分作品。

拟话本

仿照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
其名最初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本用以称宋元间受话本影响而产生的作品,如《大宋宣和遗事》等。
今则多指明代文人仿照宋元话本而写的口语短篇,即鲁迅所指“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冯梦龙《三言》中的一部分和凌濛初的《二拍》等。

入话

话本小说中的一种构造。
又称“得胜头回”或“得胜就手头回”。
以引子的形式,用于每一篇话本之首。
文体不一,有诗有词有故事,与正文情节相似或相反,是说话人在阐述正文之前,为了候客、垫场、引人入胜或点明本事之用。

楔子

长篇小说中的一种构造。
类似话本中的“人话”,常日加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着引起正文的浸染。
金圣叹编削《水浒传》,将原来的引首和第一回合并,改称“楔子”,并阐明说:“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
”便是以甲事引出乙事之意。

银字儿

宋代说话人所演述的小说故事。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
”宋人条记《梦梁录》等亦有类似记载。
此类小说,包括烟粉、灵怪、传奇、公案、铁骑儿等。
按,“银字”为管乐器名,或因演述小说时,以银字管乐器演奏相和,故有此称。

烟粉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
《都城纪胜》:“说话有四家。
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罗烨《醉翁谈录》著录烟粉类话本,有《燕子楼》、《钱塘佳梦》等。
后人或谓:“烟粉,意谓烟花粉黛,男女情绪之事也。

灵怪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
指神龟怪异故事,类似后世神魔小说一类。
宋罗烨《醉翁谈录》著录此类话本,有《红蜘蛛》、《水月仙》、《人虎传》等。

公案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
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谓“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则将公案、朴刀、捍棒各自分列,其著录话本公案类有《石头孙立》、《独行虎》、《圣手二郎》等;朴刀类有《青面兽》、《陶铁僧》、《赖五郎》等;捍棒类有《花和尚》、《武行者》、《拦路虎》等。
三类性子实相靠近。
后又演为“公案小说”。

铁骑儿

宋话本小说分类之一。
《都城纪胜》:“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当指战役故事。
《醉翁谈录》未著录此类话本,但有“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之语。
战役故事多属讲史性子,其差异在于讲史为长篇,此则较短;讲史并及文事,此则专演武功。

演义

旧时长篇小说的一体。
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系根据史传敷演成文,并经由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类作品很多,著名的如《三国演义》等。

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紧张形式。
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洁。
宋人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已具其雏形。
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普遍采取此种形式。

诗话

①评论诗歌、墨客、诗派以及记录墨客议论、行事的著述。
写作诗话之风,盛于宋代,自欧阳修、张戒、杨万里、严羽而外,不下数十家。
明清两代大概多。
辑集诗话的丛书,有《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
②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
宋元间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其系统编制与词话类似,为韵文、散文并用,韵文大都为普通的七言诗赞。

词话

①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校勘的著述。
宋元以来,作者颇众。
搜集较多的,如近人所辑《词话丛编》,自宋王灼《碧鸡漫志》至近代潘飞声(兰史)《粤词雅》,凡六十余种。
②元明说唱艺术之一。
有说有唱。
长篇有明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等。
也有短篇,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等。
1967年在上海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年间词话刻本十一种,是至今所见最早的词话刻本。
也有人认为“词话”即“鼓词”。
③明人创作小说于章回中夹有诗词的,也称词话。
如《金瓶梅词话》等。

笑话

形式短小,有大略故事情节。
历代笑话著作颇多,以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为最早。
好的作品,能揭破事物抵牾,对社会中不合理征象加以嘲讽。
其末流则追求低级意见意义,乃至丑化劳动百姓。

楹联

也叫“楹贴”、“对联”、“对子”。
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
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
字数多少无规定,旧时哀求对偶工致,平仄折衷,是诗词形式的演化。
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
至宋时遂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记述楹联的专书,有清梁章钜《楹联丛话》。

对联

即“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