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什么我家要以课外为主?课内就一点不学吗?
部分家长主见假期以教材预习为主,而在我家,语文这一块,基本上却是以课外拓展为主。
是由于我家娃的语文成绩特殊好吗?并不是,紧张还是韶光分配的问题。
由于语文的内容确实很繁杂,各个版块难度不一。有些课外补充的内容,在假期不搞的话,上学了基本就没韶光去搞,比如高阶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演习、写作练笔精修、文史背景等等。
而教材的根本字词句,如果以前的根本还行,那么开学了盯紧一点,我以为这一部分,严重翻车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那么课内部分,我们就只打算做这3块:
1、练字。
我家娃字写得像画画,暑假必须得抓。每天负责写一页,不求艺术美,但求工致简洁,不能让老师一看,顿生投诉之心。
2、写作文。
我会把五上语文书里八个单元的作文主题,预先安排娃写一遍,自由发挥的写,再风雅的修正一遍。
3、读指定必读书。
实在五上的指定必读书,我们已经读过了,那就直接往下读吧。等到开学后,再把五上这几本必读来个二刷,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做题,相信印象就会深多了。
第二,初中古诗文:争取完成七、八年级的第一轮学习。
先先容一下娃目前的古诗文进度:
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和七上的古诗文已经学完,因此暑假目标是七下、八上、八下这3个学期的首轮学习。
1、在韶光上的分配。
虽然对付全体初中段的古诗文背诵,我家初步操持是在小学毕业前完造诣行,但我也不想一昧的赶进度。
于是,我把韶光分配大致分配了一下:
四升五的暑假,完成七下、八上、八下;
五年级的寒假,完成九上、九下;
五升六的暑假,做同等难度的课外古文拓展,同时复习;
六年级的寒假,总复习小学阶段所有古诗文。
当然,老母亲的快意算盘是打得很好的,至于现实有多骨感,我也不知道。但真有了什么意外状况,那就今后拖一拖好了。
细想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了,提早开始的一大利好,不便是有韶光上风吗?有韶光去容错、去调度、去深化。
而且,不把韶光排得过满,孩子的状态也会遵照一种常态,不过分紧张,也不过分松弛,每个假期都学一点,习气整天然的去学好古诗文。
而对付大人来说,古诗文这一块如果能达到这个程度,小升初就不用担心了,初中的过渡与适应也不用太焦虑了。
2、在深度上的把握。
我一贯认为,学习古诗文的事情量大小,很大成分在于细致程度。娃究竟要学深学细到什么程度,这个层次目标决定了咱们该投入多少韶光精力。
在我家,从背小学段古诗文开始,就没有把它当成一盘唐僧肉,去无比细致的去琢磨它。
能流利的背诵、能无误的默写、能讲出大致的译文,就基本过关了。至于实词、虚词、通假字、分外句式等等,就留给老师去讲,去做题目吧。
只有一项,我们会在家里加大输入,便是文史背景+文学知识。
这个模块,我以为是不嫌多的,家里讲一遍,老师讲一遍,多打仗才能多理解,孩子所讲的译文,才不是去世记硬背出来的,而是有所理解后的自然输出。
但说实话,这种输出的水平我们又不能强求。毕竟,很多经典古诗文本来就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的认知有限,特殊是共情能力差的男孩子,无法共鸣便是无法共鸣,你能说啥?
只能借一句《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经典文案:“接下来,请把统统交给韶光。”
好在好在,小学段的古诗文,基本上都是咏物写景类型,“就事论事”的款,还没有到诗言志、诗言情很深、很隐晦的地步。
可到了初中就不一样了,议论、辩论、寓言全出来了,字面上的意思要懂,字面下的意思更要懂。
但如果背景熟,就好办多了。这也便是为什么我家在背古诗文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文史输入的缘故原由,看似目前不提分,但却在为初中历史和语文两科同时做铺垫。
第三,文史不分家:第一阶段的断代史+文学史正式启动。
全体文史启蒙的思路,在我家,是按先通史后断代史的顺序来的。
由于四年级陆续花了一年的韶光,把那部长达100集的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给捋了一遍,觉得很值啊,中国古代史的韶光主线,娃一下子就有了很感性的认识。
那么,接下来的阶段,便是一个个相对踏实的历史资产包了:断代史+专题史。
而断代史部分,我们大致按五个历史期间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个划分该当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随意马虎被接管的。自然,这个暑假就从第一个历史期间——先秦开始。
而专题史部分,我们为什么选择文学史呢?
这个好阐明,由于以小学娃的普遍认知来说,其它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化史等等,都太难了,不是特殊早慧的孩子,啃起来该当是挺吃力的。
而文学史就不一样了,小学课上讲的文学知识,本身便是文学史里的知识,只不过有些零散、不系统而已,门槛却是相称大众化的。
而且,文学史中的重点文学知识、文化背景、重点作品、鉴赏剖析,和大语文的考察重点是高度重合的,它虽然是“史”,但重点却落在“文学”专题上,这不便是为中学越来越玄的大语文做事么?
好,扯回这个暑假要进行的第一个阶段:先秦断代史+文学史,详细的操作操持:
1、以“史”为主,把先秦的基本史实(春秋、战国为重点),进一步细化,形式以看历史记录片+读历史读物为主。
看片:
1)、二刷《中国通史》第6-17集(讲《夏王朝觅踪》到《秦国崛起》);
2)、看记录片《中国》第1-3集(讲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
3)、看《风云战国之列国》1-7集;
4)、看《楚国八百年》1-8集。
读书: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第1-4本;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第1本;
《舆图上的中国史》第1 卷;
特殊要多一嘴,在我们中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中,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历史与舆图是存在相互补证的浸染,既讲了历史韶光,又讲了地理空间,让孩子理解起来特殊直不雅观,真是个好方法。
2、把“史”讲细后,转入以“文”为主,进入古代文学的专题史。
在把春秋战国的电影和书,都大略捋过一遍后,孩子对这个期间,就产生一个相对全面的粗浅认识。那就可以进行紧缩了,把焦点集中在“文学”这个专题史领域里了。
我准备了一套《乐去世人的文学史》,这套书有笔墨,有漫画,小学生和初中生都能看。
整套书有7册,按历史顺序排布,讲先秦的有两本,分为春秋篇和战国篇。每本书又分9-10个小章节,重点讲《诗经》、《左传》、《战国策》、《山海经》等文学名著,以及孔子、老子、庄子、屈原等文学大人物。
我打算一次给娃讲一个小章节,逐步把输入的焦点,由历史转向文学。
3、在文学史的根本上,点出“主要文常”。
而捋过一遍先秦文学史后,就可以找一两本专讲中小学文学知识的教辅书,去把要考的重点文常给过一过。
这个假期,我家打算用《思泉语文教材》。个中涉及到先秦内容的,有五上、五下、六下。
这套书的排布就不是按历史时序来排了,而是按小学教材关联紧密程度来排,在三年级上册先学的便是唐代,讲著名墨客。以是,咱们得根据操持挑着学,但这套书还有个好处,它还整理了一部分外国文学的知识,可以让孩子结合课外阅读看一看。
这一步,大伙也别想象得事情量太大,实在只要前面的文学史,真的读进去了,读懂了,很多内容是重合的。重点文常不过是对其繁杂内容的一个提炼和归纳,是一种强化复习而已。
4、文史背景讲完了,文学知识也讲完了,那么最闪亮的文学明珠该上场了。
实在到了这一步,你就会创造,详细操作实际上又转回到了中小学古诗文的背诵上来。对,背课文和学历史形成了一个相互推进的闭环。
对付小学、初中段主要必背篇目——
小学段的必背已经完成,只要把春秋、战国期间的篇章,拿出来温习一下即可。
而初中段的必背,本来就在操持进行之中,那么涉及春秋、战国期间的作品,自然要格外细讲一番,让孩子学起来,也能学得更明白些。
比如:
《论语》十二章、《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孟子》三章、《愚公移山》、《诗经》多首、《庄子》二则、《礼记》二则、《唐雎不辱义务》、《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
高中段也涌现很多讲春秋战国的重点篇目——
但由于高中文言文的选篇长度、难度都有较大的提升,而且以议论文体为主,开始强调思辨性。如果假期还有韶光,可以打仗一下,孩子就做到熟读,知其大义就行了。
特殊是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我以为写得真是好。
但我也要说句实话,这种形式,它内容多,题材广,韶光长,而且比较费妈,短韶光里根本看不出特明显的校内提分成果,但在我看来:这才真正算是家庭历史启蒙的重头戏。
这便是我们四升五暑假的语文操持,除了古诗文操持要全力完成之外,先秦文史部分倒是没有太急迫的进度哀求,毕竟是刚开始这种模式,孩子能适应到什么程度还说不准,先逐步磨合吧,毕竟咱们还有韶光,你说是不是呢?
欢迎关注@B操持老妈,孩子发展路漫漫,在这不可逆的十八年里,努力扶君上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终有B操持。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