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词的长度,并非是词人为所欲为的,而是由本身词牌所决定的。
58字之内的是小令,59至90字的是中调,91字以上的则是长调。
李清照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小令和中调,长调写得很少。
个中字数最长的,该当便是这首《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喷鼻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采正合适。
微风起,清芬蕴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干瘪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多少很多多少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这首词是双调,共一百三十九字,全词的主题便是咏叹菊花,撤除题目,却没有涌现一个“菊”字。
它的上阙是:小楼寒凉,夜幕低垂,永夜漫漫。
恨这无情的风雨,一夜摧花,将玉一样的肌肤揉损。
它不像杨贵妃的醉容,也不像孙寿的愁态。
韩令的风骚,徐娘的傅粉,都不算新奇,不能与它比较。
仔细看起来,只有屈原和陶令的风姿,才能与之相称。
当微风吹起来,暗香四溢,与荼蘼花比较,并不逊色。

下阙则连续赞颂白菊:秋深了寒气逼人,它却如雪一样洁白,如玉一样清丽,对人无限依依,情深意长。
它像含愁瞩目的汉皋神女,又像黯然神伤、泪洒题扇的班姬。
时而月白风清,时而秋雨浓雾,上天教它孤芳自赏。
然而就算再珍惜,也不知道俏丽的容颜能持续多永劫光。
只要人情好,何必回顾屈原、陶潜这两位爱菊墨客。

李清照最长的一首词妙语连珠精彩典故信手拈来

如果不理解李清照填写这首词的背景,是不是会觉得她有些反常?李清照的词,多以白描为写作手腕,她每每直抒胸臆,利用声律变革造成节奏上的共鸣,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虑。
然而,在这首词之中,她却一反常态,倒有点像辛弃疾一样爱掉书袋,弄出很多典故来。
如果对古典文学不太熟习的人,可能一时半会还弄不清她说的是什么。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从前创作的,当时她的父亲李格非和公公赵挺之陷入朝廷的党争。
只管两人分属不同阵容,但都不谋而合受到了打击。
李清照乃至因父亲的缘故原由,被勒令不准在京城居住,这才在京师与济南之中常常来回。
这首词便是以菊花来赞颂父亲的高洁,并对蔡京等权贵予以鞭笞。
在全词中,一共利用了八个典故,精彩纷呈,妙语连珠,我们逐一来解读。

“贵妃醉脸”是指犹如杨贵妃酒醉往后的娇媚,这个典故相信大家都比较熟习。
“孙寿愁眉”是指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长于媚态祸人,她不只会愁眉态,还会啼妆、坠马髻、折腰步、蛀牙等等,让杀人不眨眼的梁冀也又爱又恨。

“韩令偷喷鼻香”是指晋朝时贾充女午喜好韩寿,乃至窃取晋武帝送给贾充的异喷鼻香送给韩寿。
贾充创造之后,玉成了两人的好事,后人便以“韩寿偷喷鼻香”指代女子爱慕男子,这里只用来形容花喷鼻香袭人。
“徐娘傅粉”典故是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她本是明艳动人,年迈后逐渐失落宠,为了发泄对丈夫的不满,她竟然在天子面前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李清照在此处仅仅是表明新奇的妆容。

“屈平陶令”、“泽畔东篱”的意思不算繁芜,指的是屈原和陶渊明,都是两位挚爱菊花的墨客。
“汉皋解佩”出自《列仙传》,是指在周朝有一个男子在汉皋台下碰着两位女子,都佩戴珠子,这位男子要求她们将珠子送给他,女子也答应了。
但当男子不久之后摸这两串珠子时,却创造都不翼而飞了。
“纨扇题诗”是出自班婕妤失落宠后的故事。
它与“汉皋解佩”一起,在此处表达了怅惘哀怨之意。

李清照一口气用了这么多典故,确实非常反常,但也表达了她娴熟驾驭各种文风的能力,实在不愧于“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