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街,位于泉州古城南端(现留存有已发掘的“德济门遗址”),北邻明著名思想家“李贽故居”的万寿路,直面祀奉海神开山祖师娘娘的天后宫,南濒泉州湾古渡头,与横跨盈盈碧水晋江两岸的顺济新旧桥相通(旧顺济桥已坍塌失落修),全街长一里许。
街尾车桥头,是当年中外货色的集散地。
车桥村落鬼仔溪边设有“来远驿”(今立有一遗址石碑),是古代接待外国贡使和番商的驿馆。
折西至泉郡萧太傅宫,出宫口便是临江码头。
有条那时叫水巷的窄局促街,是专供船舶取淡水经由的地方,如今已拓宽成通衢了。
现聚宝街沿街两旁植起一株株青苍欲翠的绿化果树,摇荡的浓荫掩映着青瓦红墙的一宅宅古老的民居……透过历史的风烟,伫立凝望,依稀可见“宝货如山”“市井十洲人”的贸易盛况。

据史载,唐王朝为保持泉州开放的势头,曾于太和八年(公元834年)下达“除舶脚、收市、进本外,任其往来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的宫令,并设立参军事司,专门管理外洋来华贸易的使节和番商。
至宋代又置市舶司,所得税金相称可不雅观。
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云:“惟泉为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番舶也。

那时,已是“梯航万国”的后渚港,外洋的货色如喷鼻香料、象牙、珍珠、贝纱、人参、水银、绫布等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源源入口而来。
而泉州的瓷器、丝绸、茶叶、竹藤等地方特产,也相继而来地运往阿拉伯、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
外洋的货色则是顺着潮水由后渚港进入泉州湾,再由蟳埔、法石、溜滨到顺济桥下古渡头停泊,然后用小船经鬼仔溪载到车桥头起卸吐纳,再从聚宝街运往各地。
可以说,聚宝街是来泉州的番商最集中的地方。
《泉州府志》记载过:“元代泉州,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
”南关,即指城南聚宝街。
2001年城南拓建,曾发掘出了泉州南关的德济门遗址,这是历史的见证。
古代有位墨客写诗赞曰:“城南聚宝接江滨,此地当年耀丽珍。
攘攘熙熙通商容,夏来冬去十洲人。

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作为海丝遗迹聚宝街,已被列入泉州市委、市政府城建方案的重点保护古街,随着泉州申遗的进程,聚宝街定会在重振古港雄风下旧貌换新颜。

任越漫话聚宝街

任越

作者:任越,原名林长青,当代墨客,作家。
紧张写诗、散文诗、歌词、散文、随笔,也兼写报告文学、评论、电视专题片等。
作品散见海内外近50家报刊,在全国省市报刊征文获过30多个奖项。
出版过诗集《古城情韵》《林长青诗选》《侨乡月》《任越当代八行诗选》《任越抒怀诗选》,散文集《月夜琴声》《半居斋漫笔》,鉴赏集《唐宋爱国诗词鉴赏》等文学专著9部。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