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北宋文坛执牛耳者,欧阳永叔是也。

我们提到北宋文坛,首先想到的苏轼,作为无所不能的文学大家,苏轼在诗词上的成绩非同凡响。
当文学进入到宋初,诗开始理性化,成为高端说理文体,下沉民间的娱乐文体则被艳词所霸占,直到苏轼开始词牌题材创新。

但是北宋的文坛变革最大的不止诗词,诗的雅化和艳词开端自晚唐已经开始,在北宋初只是各自更进一步。
实际上文坛上最大的变革是赋的逐渐消亡和散文的兴起。
也便是文章的去骈体化。
这正是欧阳修主导的诗文归正,得益于他手握全国科考的指挥棒,这种清正简白的文风迅速改动了骈体的浮华空洞,合营时期的兴起而清正。

以是欧阳修位居散文大家里挑选出来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首位。

这其实是一首律诗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酒徒亭记的赏析

《醉翁亭记》成于庆历五年。
这一年,由于声援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太守
朝堂上的失落败,让他感到苦闷,但是外放分开政治风暴中央,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以是欧阳修的心情该当是轻松中略带失落意的,作为一个文人,不能为朝廷所重用,转而放荡山水之间,有身心的舒适感,也有一些些惆怅。

《醉翁亭记》充满诗情画意的清丽格调,正是欧阳修将自己政治上的失落意、仕途坎坷的内心烦闷和苦闷寄情于山水,溶解于山水酒歌之间,描述出一幅幅变革多姿、奇丽妩媚的幽美图画,表示出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理解了欧阳修当时心中所想,再来看文章,很清楚地就能体会到他是如何寓情于景、自然结合的了。

实在最关键的一句,便是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便是欧阳修自称,前面提到太守“饮少辄醉”,为什么喝一点点就醉了呢?由于太守并不是缺了这口酒啊,而是喜好这亭子周围的山水风景。
这山水如此奇丽,醉翁看在眼里,醉在心里,不过借酒言醉罢了。

这是很明白地指出,我便是借着酒意看风景而已,可暗地里呢,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也不过是抒发自己儒家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罢了。

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既然当不了京官,那就做好一方太守,也算经世济国的本分。

《醉翁亭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醉翁亭”的风景和由来,以及太守易醉的心情。
第二部分深化写景。
第三部分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部分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实在读过我以前文章的就知道,所谓四部分风雅构造、金线提珠,无非便是律诗的“起承转合”普遍文法的放大、扩充,再通过欧阳修的文采润色,一页千古流传的名篇成矣。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起”:这一段重点写醉翁亭的周边环境之美,以及通过对醉翁亭的建造和名字来历自问自答,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解释“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
这段层与层之间过渡奥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
环环相扣不着痕迹,给人完全的“山水之乐”印象。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革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季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承”:这一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致。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述出山间两幅比拟光鲜的朝暮画面。
“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季也”则概括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
最后进行小结“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详细化。
骈赋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抑扬,充满了音律的美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喷鼻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转”:这一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如果仍旧在写景上铺陈,就会成为流水账,以是“起承转合”中的“转”要担当起迁移转变,从描述中往中央思想过度的浸染。
这一段先写滁人出游的盛况,相继而来。
再写太守宴乐,觥筹交错。
太守白发苍颜,已经喝醉倒在众来宾当众。
第一段就说过,太守易醉,醉在山水之间。
而这里则点出太守的欢快,是与民同乐,与下属和谐相处。
易欢快,自然浅酌即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高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合”:末了一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你们知道随着太守出游而愉快,却不知道太守是由于大家出游愉快才愉快啊。
这里进一步透露出太守与民同乐的心思,但是没有明说,却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我能和你们一起醉饮愉快,但是我却能清楚的记得啊。
这是真的醉了?当然不是。
醉翁之意,终归不是在酒,而在山水之间,而在民之乐也。
末了一段,不但提升了文章的主题,也合回了首段千古名句。

为什么我要用“起承转合”来剖析这篇散文?由于天下为文,以散文最不拘形格。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诗情画意、格调清丽的作品,《醉翁亭记》的风雅构造一贯被后来者夸奖。
所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做到构造有序,同样可以写出高品来。

欧阳修,执北宋文坛诗文风气归正之牛耳,由此可见。

同时,由于这种构造和律诗构造的契合,我们时可以试着用律诗来精髓精辟提成出《醉翁亭记》,我们试着写一首五律概括:

醉翁亭记

琅琊山水秀,临涧醉翁亭。

云雨一朝变,春秋四季明。

往来皆父老,宴乐尽宾朋。

同乐谁堪记?庐陵半醉翁。

这是一首平起仄收,押新韵的五律。
当然五八四十个字是根本无法表示原散文的幽美,纯粹只是记录下欧阳永叔这篇散文的叙事构造,措辞修辞上更加平淡,权当练笔了。

至于《醉翁亭记》最为高妙的写景抒怀结合之道,第一是明白表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第二是通过山水景致,百姓出游的描写反响自己深一层次的为国为民,不在乎官位高低,只求与民同乐的心情。

一明一暗,动静相间,大家不妨多读原文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