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走进古诗词,会读到很多关于春的篇章,东风的优柔,春雨的多情,春水的温润,春花的妖冶……早春万物初生,阳春“千花百卉争妖冶”,暮春落花满地、流莺飞舞,春有太多可以书写的诗意,它是一个属于诗的时令。
春天一年一度一归来,自古而今无数诗人为之容身,为之惊叹,在短短的诗行之中,描绘着永不消逝的绚丽春光,也通报着引一代又一代人寻思的道理——
“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令人坚信寒冷终将过去,温暖终将来临;
“荠花榆荚深村落里,亦道东风为我来”,东风无私,于谁都一样,只要捉住机会,便能尽情绽放;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新生事物的顽强生命力不会因藩篱的禁锢而被限定,一定可以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
而从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一首冷门小诗中,我们也不仅可以感想熏染到山中令人流连的春景,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教益。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明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墨客开篇用七个字描述了山中春色的美好,尤其一个“弄”字,写出春山万物都在春光之下欣欣向荣,呈现出勃勃活气,竞相绽放出春的光彩。他没有着眼于细节,而仅从整体上远远地让人感想熏染到春山的动人,令人充满神往,这也是“留客”的条件。
第二句诗则扣题写“留客”,看到山中春色如此醉人,却为何生出拜别之心呢?由于头顶飘来一片小小的阴云。于是墨客说,千万别由于有一点点将要下雨的迹象便打算掉头归去啊。
墨客打算劝客留下,却没有接着说进到春山里能够赏到如何的风光,错过多么可惜,而是笔锋一转,选了一个想象之外的角度,他说:纵然是景象晴朗没有雨色,当我们进到云烟深处,也会有湿气沾上衣裳的。
是的,如果春山本身值得前往,那纵然有阴云,碰着雨也至多落个“湿衣”的了局;可哪怕景象晴着进得山去,也是会“湿衣”的呀。旁边都要湿衣,那还退去作甚?白白错过这大好春光。
行于山中,神往前路未知的风景,墨客的态度是:不因景象而退却。也真的是很洒脱了。
从这短短诗行之间,我们也能悟到一点人闹事理,十分励志。人生路上,我们曾面临过、或将碰着无数这样的关口,当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是因面前有一点困难的征兆就退却,还是连续前行?
主席有诗云:天生一个神仙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更何况,只是这小小的一片阴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