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的修辞手腕,是指在诗词创作中,借助详细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观点、思想和情绪,使立意更深、更高、更新,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的余地,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象征手腕在诗词创作中,有整体利用和单句利用之分。
例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情白在人间”,用的便是整体象征的表现手腕。
单句利用象征手腕的例子就更多了,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象征的表现手腕,在毛主席的诗词创作中是常常利用的一种方法。
这一手腕,毛主席利用的纯熟而又自然,全无雕琢的痕迹。
无论是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还是红旗、刀枪等人工物件,在他的笔下,总是既有写实的一壁,又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因此,他的诗词读起来,既明白晓畅,又富含深刻的寓意,令人回味无穷。

毛主席写于1929年底的《如梦令.元旦》这首小令,便是由于纯熟地利用了象征的表现手腕,使全词呈现清新自然而又思想内涵深刻的经典之作。

因为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腕毛主席这首词看似直白实则寄意深刻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毛主席的这首小令,取材于他率领红军挺进闽西、开辟新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的途中,截取的是行军途中险恶场景的范例画面,表达的是不畏艰险,坚信美好未来的乐不雅观感情。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此句,以三个地名入词,展示的是红军的行军路线。
虽然仅是几个地名,却含有路途迢遥之意。

接下来的“路隘林深苔滑”句,表现的是行军途中的艰险。
路、林、苔,是三个行军途中的范例物象,而分别用隘、深、滑三个字来形容路之险,林之密和苔之路行走的难。
通过这样的行军环境描写,突出了作者及红军指战员不畏困难的英雄气概。

此句中的路隘、林深、苔滑,既是客不雅观环境的写实,同时也是象征手腕奥妙而又自然的利用。
其自然与奥妙在于,三个物象描写,既符合客不雅观实际,又与象征体的指向有着类似的联系。
路况的艰险,象征着革命道路的困难。
而革命道路的困难是个比较抽象的观点,做直不雅观的表达,随意马虎流于口号式措辞,不符合形象思维的诗词创作原则和特点。
以现实的行军之险象征革命征程之险,贴切而又自然,使抽象的革命征程之险有了详细可感的形象参照与比拟。
是象征,在具象与抽象间架起了理解和把握的桥梁。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此句点明了这次行军目标为武夷山。
红军初创期间及往后的很长一段韶光,都因此山为依托开展军事行动的。
凭借山的险要,红军既可有效开展军事行动,又可达到保存自己,消灭仇敌的目的。
武夷山地区,是仇敌武装力量的薄弱区,这里,有利于红军开展军事行动,壮大革命武装。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承接上句,这一句不是实写,而是展望。
意为红军这次军动,一定会开辟出新的根据地,武装斗争,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形势。
战役年代,无论环境多么艰巨,毛主席始终怀有乐不雅观感情。
这缘于他武断的崇奉和人生的自傲。
这种自傲,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科学剖析的根本之上。

此句,又是象征手腕的经典利用。
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如画,既是武装斗争形势大发展的美好象征,又是乐不雅观感情的深刻表达。

由于象征手腕的利用,毛主席的《如梦令.元旦》这首小令,措辞虽直白但意蕴却厚重。
象征手腕利用纯熟自然、不着痕迹,是这首词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