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招生加考古诗词作画

本是国画基本功 何以难倒一大片

随着艺考的拉开,各个美术学院也开始了招生。
不过今年在网上最受考生“诟病”的还是中国美院国画系的考题——哀求考生根据一首古诗来画一幅画。
面对突如其来的“古风”,很多考生不知所措,没有发挥好。
不过也有人反问,画中国画的人,不读古诗,还能怎么办?

中国美院招生加考古诗词作画本是国画基本功 何以难倒一大年夜片

“古诗入题”通情达理却遭遇抗议

中国美院国画系本科招生的这道考题是,根据唐代墨客刘长卿的名作《寻南溪常羽士》的意境来画一幅国画。
很多考生急速傻眼了。
有的考生说连诗都没有读懂,胡乱涂了几笔交卷,恐怕是难以录取了,他们对此表示抗议。

理解到,在过去,中国美院招收国画专业的学生,考的还是泰西绘画那一套。
先是考画静物或石膏模型,再后来有了真人模特,就画真人模特。
很多考生便是按这个思路备考,结果这次只能错愕失落措了。

就这道考题讯问了几位国画家,他们倒是以为出题合理。
首先, “一起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诗的一个个意向是非常明显的,以景寄情,来展现隐士的超尘雅洁,这种手腕在很多古诗中都可以见到,对付懂点古诗词的国画家来说,这并不很难。
其次,国画的传统来自于古画,中国自古便是诗、书、画不分家,一个画国画的人,不睬解一些诗词,是弗成思议的。
以是,国画系招生考古诗,这一点也不过分。

连诗都不懂,何谈诗字画合一?

但问题是,现在的考生离古诗词已经很远了。
去年,上海字画院搞了一次“以诗征画”的比赛,哀求参赛者选李白《九日》、韦应物《滁州西涧》、王维《青溪》、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四首诗中的任意一首为创作主题,进行山水、花鸟、人物的创作。
也反响出了参赛者对付“以诗入画”这样的基本功的生疏。
有的人只是查了古汉语词典,将诗中意向一个个罗列到纸上,刻意呆板,毫无诗意可言。
这也引发了“国画系学生背不出几首古诗词?”的辩论。

对付这一问题,一些名家早已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由于美院招生,国画系的分数总是相对低,一些考生于是退而求其次,考了国画系。
于是涌现了这样一个征象:虽然进了国画系,名为国画学生,但实在这些学生的基本功还是西画那一套,画素描,画水彩很在行,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国画功底。
老师必须从零开始,教他们怎么样拿羊毫。
连国画都不会,更不要说会古诗词了。
过去,画了一幅国画,画者还需用隽秀的字体写一个题跋,有时便是一首自创的格律诗,可谓诗、书、画合一。
但现在由于不懂诗,每每也就署个名,盖个章了事。
这些学生未来都是中国画传统的继续者,但是四年的学业,使得他们恐怕刚刚会拿羊毫,刚刚知道怎么样润笔设色,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还是非常软弱。
这不能不让人对他们作为未来继续者的能力感到担忧。
对付国画专业学生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培养,已经到了当务之急的地步。
以是,现在该当为“古诗入题”点赞。

文/郦亮

您对此怎么看,请留言。

进入砚田书院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