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作诗)

缘起

当天下午,黛玉和宝钗认负责真的交了交心,这是黛玉打从心底里认可宝钗之后,最负责的一次心灵互换,由于黛玉先丧母又丧父,中间又没有兄弟姐妹,她太渴望有一个“亲人”来“管管”自己,说一说只有亲人才要以说的话,或者有个知心朋友谈一谈埋在心底里的小女儿苦处。

她说自己的病,讲自己的心情,讲自己对当下处境的认知,讲自己的苦闷,这是黛玉的至心吐露。
当然,她也换来了宝钗的宝钗的知心回应,宝钗乃至承诺她:“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曲、烦难,只管见告我。
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宝钗与黛玉)

红楼梦里的诗词秋窗风雨夕赏析

这话很诚恳,也很暖人,黛玉于是很负责地,打心底里认下了这个姐姐,否则以她“喜散不喜聚”的个性,她断不会哀求宝钗“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
”这对付黛玉,实在是走心的叮嘱,或许黛玉有一肚子憋在心底里的话要倾诉,而宝钗,是此时最得当的人吧,而且,晚上,也更适宜交心吧。

把稳,宝钗答应了。

但是,“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逐渐的薄暮,且阴的沉黑。
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悲惨。
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下雨了,天也晚了,黛玉想着宝钗自然是不会来了,于是看书,偏拿起的书是《乐府杂稿》,个中又恰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
又是秋日,又是闺中,恰自己远在故乡之外,恰宝钗也不能来,恰又是风雨之夜……于是她“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悲愁的黛玉)

题解及原诗

这首诗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名恰好成对儿,而且是反其意而对。
春、江、花、月、夜是五个名词实字,秋、窗、风、雨、夕也是五个名词实字,所不同的是《春江花月夜》让人遐想到温馨、和谐、宁静与舒适,而《秋窗风雨夕》却让人遐想到悲惨、肃杀、鼓噪、惆怅。
归根结底,不同的事物一定带给人不同的思想感想熏染,不然,宋玉也不会在《九辩》里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张若虚的夜晚有花有月,调子是亮色的,温暖的;林黛玉的夜晚却只是有风有雨,调子是灰暗的,悲惨的。

(《春江花月夜》的调子)

显然,这首诗是黛玉在秋夜里“闷制”出来的:全球无亲让她苦闷,宝钗不来让她忧郁,风雨交加让他烦闷,夜间无人让她憋闷,于是,一首遣闷吐心之诗流出笔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悲惨!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冷落,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全诗只有七言二十句,却用了十五个“秋”,南宋词人吴文英有一阙《唐多令》,开篇便是:“何处合成愁,离民气上秋。
”如果不是极度的苦闷,如果不是极度的愁惨,何以能让黛玉写了这么多的“秋”在同一首短诗里。

(黛玉)

赏析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悲惨!
”秋花已残,秋草枯黄,在这漫长的秋夜里,只有一盏孤单的秋灯,悄无声息地亮着,如孤单的自己;如此的情状,我已经分明感到来窗之外,秋意无尽,偏偏又起了秋风来了秋雨,焉能不倍感悲惨。

黛玉是肺病,中医说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胃,秋养肺,冬养肾。
秋日正是她最难熬的日子,宝钗彷佛是知心——她当然也知道宝钗是竞争对手——但暂时,她人生的苦闷要大于爱情的纠结,宝钗至少是可以解一时苦闷的知心之人,偏偏又被这恼人的秋风秋雨阻隔了,黛玉的苦闷是自然而生的。

(病重的黛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风更大了,雨更急了,风雨敲碎了竹梢蕉叶的秋绿之梦,也敲醒了窗前之人,她不忍看不忍听,但又无法安然入睡,只得手持秋灯,移向屏后,那里无雨声,那里也无秋风。

黛玉是诚惶诚恐的,她不能安坐窗前,她只得在屋内来回走动,屋内又太暗,只能举灯而动,走到屏风之后,那里是安静的,那里是没有风雨摧迫的,只管如此,移灯时,那摇动的烛火还是让烛炬悄然流下“泪”来。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烛炬终将成灰,烛泪终将流尽,接下来忍受煎熬的便是灯台,即将燃尽的烛不正是年命不永的自己,忍受烛火折磨的灯台不正也是无依无靠的自己……

她禁不住悲从中来,但却无可奈何,由于无处躲藏。
由于哪里不是秋日,何处没有风雨,谁家的院子能把秋风秋雨关在门外,谁家的窗子又能把风声雨声隔在窗外?这既是自我躲避的无力,又是无奈之下的自我开解。

(雨后的潇湘馆)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既然无处可躲无处可藏,那就钻到被窝里吧,那里总会温暖些吧。
可是罗衾太薄,秋风太凉,院子里的更漏之声遥遥传来,夹着秋雨之声,雨彷佛被这更漏之声敦促得更急了。

这是整夜的秋雨啊,这是整夜的秋风!
这是叫人无论如何也不得安枕的秋风啊,这是搅得人离愁倍增的秋雨。
阔别故乡的黛玉睡不着,她只能待在灯前,一边哭泣,一边听着这愁煞人的秋风秋雨。

“寒烟小院转冷落,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凭窗望去,窗外的小院笼罩在一片雨后的烟雾里,彷佛显得更加冷落,竹梢处的竹叶上还偶尔滴下几滴雨水,滴沥滴沥……不知过了多久,雨彷佛小了,雨彷佛停了,再看面前打湿的窗纱,是雨吗?不是,那分明是我自己的泪水。

(竹叶挂雨)

尾声

当然,命运并没有一贯让黛玉愁惨下去(作者的节奏把控得真好),由于黛玉还有宝玉的爱情,当黛玉在愁惨之中刚写完这首无限悲愁的诗之后,宝玉就来了,他是冒着雨来的,来了便是持续串的慰问:“今儿好些?(第一问)吃了药没有?(第二问)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第三问)”,这还不放心,乃至还要“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才彻底放心。

接下来便是两人“渔翁渔婆”和“玻璃绣球灯”的典故。
命运并没有拿走黛玉所有的东西,她有宝玉的爱情温暖,以对抗整夜的秋风秋雨的悲惨。

(渔翁渔婆)

宝钗安排人送来了燕窝和雪花洋糖,这很细心,很严密,但她到底没有来,她爽约了。

(【随着布丁读红楼】之35,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