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一次电视栏目里,主持人评价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时,深情而不无遗憾地说:“天才由于俏丽而短暂,也由于短暂而俏丽。
”此话用在书法王宠身上,同样得当。

一、关于王宠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隐士,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明代书法家。
吴门书派主要成员之一,与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并称于世。

王宠多才多艺,工篆刻,善于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荣誉很高,但诗名为书名所盖,其小楷、行草尤为精妙。
著作有《雅宜隐士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惊鸿一瞥瞬间永恒书坛天才王宠

王宠的父亲名贞,字清夫,吴县商贾,“虽尘壒鞅掌,而能收蓄古器物字画以自适。
喜亲贤人士夫 ,与相过从为乐,视他市人独异也。
”(《王履吉墓志铭》)封中宪大夫、太常侍少卿。
这对王宠的字画之路应有所影响。

二、王宠书法

1.师承与创新

王宠生活的时期正是吴门地区书法创作的壮盛期间,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

其书法早期学习虞世南、王献之,之后稍出己意,行书和草书一反明代放浪不羁的风格,运笔沉着,笔触从容,风格古拙典雅,有明一代别具一格。
其小楷受钟繇、王献之的影响,用笔圆转、淳厚,构造古朴空灵。
他的楷书学习虞世南、智永,行书效法王献之,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王宠追求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拙中见秀,拙中见雅。
他取法魏晋,浸淫钟王,书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意见意义极高。

在书法史上学王羲之精彩者如米芾、赵孟頫、王铎等,他们各有千秋;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而王宠得王之萧散。
明代王世贞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所书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采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王宠的书法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空灵、舒朗,这份美感源自其高尚的人品,绝非才力、技巧所能表现。

2.名作赏析

⑴.《千字文》

小楷,手卷,乌丝格白棉纸本,纵24.5厘米,横66厘米。
嘉靖丁亥(1527年)四月,王宠书于石湖草堂。
署款外凡48行,除文首两行书题外,行22字(个中末行10字),总计1035字。
后有清代书法家王澍行书尾跋,加以评述。

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王宠楷书妙迹。
书论家有“苍秀处不减征仲(文征明)”之说。
结字宽博,纵敛互补,行笔遒劲,以拙寓巧,有颜正卿《麻姑仙坛记》之神逸。

历代书写《千字文》的甚多,字体不一,面貌各具。
精于鉴赏的王澍不雅观此卷《千字文》喜好无比,在跋文中夸奖“精神于肃括之中,魄力于形骸之外”,认为此乃王宠第一楷迹。
书写该卷时王宠34岁,艺术水准已为人称道。
惜命不假年,卒时年仅40。
如果上天再借雅宜(王宠)30年,来一个衰年变法,我们真弗成思议其书法造诣会是若何的令人惊羡!

此卷传承有序,明代为收藏家、画家项元汴收藏,该卷右下角钤有项氏朱文押角印“墨林项氏收藏图书”为证;清末民初为罗振玉收藏, 有罗氏钤白文“罗振玉印”、“松翁鉴藏”印为证。

⑵.《昨辱帖》

《昨辱帖》别号《草书山庄帖》,行草书,凡15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昨辱手教,在山庄失落裁答,罪罪,顽躯稍佳,尚未全胜,游饮石湖之上未能也。
家兄四月廿八日出京,到陕军中纪功,幸北虏引退,五月廿二日已有旨取还,此时想在京矣。
前寄上尧峰卷,幸为挥洒。
山僧每来致恳,望勿绐其意,千万早赐,感感。
学生王宠百拜,尊师大人师长西席门下。

《昨辱帖》是一封书信,态度谦逊、恳切。
书写险些字字独立,他用笔细腻风雅,变革极其奇妙;结体不失落法度而见脾气; 整体不雅观之,气息沉静典雅,萧散俊逸,高古蕴藉。
心境旷达现于字里行间。

三、书法成因

王宠自正德庚午(1510)至嘉靖辛卯(1531),其间八次应试,皆没有考中。
王宠周边的朋侪中,有的放浪形骸;有的忍耐;有的隐居。
王宠选择了隐居,他潜心诗书,逍遥笔墨。
正如其《行书函》中云:“家中虽贫落,越溪风景日增日胜,望之如图画,独此一事慰怀耳。
”(上海博物馆藏《王宠行书函》)王宠的书法风格疏淡空灵,逸笔草草。
他讲究技巧而又自然流露的书法功力与其洒脱的雅玩心态,源自他科考屡次应试不第而沉迷字画、寄情山水的情怀,正是王宠高洁的品质才铸就了其书法疏淡的风格。
王世贞在为王宠写的《像赞》中称其:“善为雅言,不及猥鄙”。
好友顾璘说:“清夷廉旷,与物无竞,人拟之黄叔度。
尊官宿儒忘年友善,罔不乐其温醇。
”(顾璘《太学生王宠》)作为师生关系,文徵明比王宠长25岁,文徵明看重王宠高洁的品行,折辈与之交往,成为诗文酬唱的石友。
文徵明在为王宠撰写的《墓志》中夸奖:“君高朗明洁,砥节而履方,统统时世声利之事,有所不屑。
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语笔墨之上者。

王宠超凡脱俗的心态养就了他恬淡秀雅的艺术审美生理,亦如他的诗歌一样,传达给我们更多的是宁静、优雅和孤高。
而王宠书法的洒脱,明显受到时期书风特殊是祝允明的影响。
王宠与祝允明虽艺术主见不太相同,祝允明在行草书上大胆开释个性,用笔和构造大开大合,充分展示了其不受约束的强烈个性。
然而王宠在书法上也有着自己的个性精神,虽然他有临摹祝允明的经历,但是并不马首是瞻,而是著意于个人面孔的提炼。
王宠行草书之以是与祝允明比较附近,是由于他不仅学习祝允明,而且与祝允明一样,也取法李怀琳。
对此,王世懋说:“吴人绝重李怀琳书,希哲(祝允明)书十九首古诗及王履吉(宠)晚年草法,皆从此出。
祝书尤得其丰神;王草‘欲’字、‘强’字、‘ 穷’字等规仿,不易一笔,他古帖所无也。
众人不睹怀琳书,怎知二师长西席书法之自哉?文氏《停云馆帖》虽刻此书,而笔意失落真,后得此册,真宋搨本之精者,二师长西席心印始见矣。
”(王世懋《题李怀琳书嵇叔夜绝交书》)清代顾复说:“如怀素,颖圆锋正。
开卷时以其为枝山卷,末款识则雅宜也。
得享长年,岂让枝山独擅名当世哉!”

四、评价

明代何良俊《四友离书论》说:“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王献之),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

朱曰藩曰:“雅宜书蕴藉秀媚,大概类其为人。

王世贞在《三吴楷法跋》夸奖他的书法:“始学虞世南、智永,行书法大令王献之,晚节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
婉丽遒远,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
” 在《弇州隐士稿》中夸奖王宠晚年书法“虽结体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千仞之势。

有人用技法写字,有人用勤奋写字,有人用天赋写字,而王宠,除此之外,他还在用高洁的人格与脾气写字。
作品旷朗无尘,激浊扬清。
他的书法每每笔断意连,计白当黑。
留白处就像君子交游,恬淡如水;落墨处就像神仙再现,餐风饮露,游乎四极。

五、结语

现实与空想的抵牾,导致王宠内心时有愤激,但性情高蹈出尘的他在现实挫折的磨砺下,书法变得愈发冲淡自然,温和如玉。
他在《山中答汤子重书》中写到:“山林之好,倍于侪辈,徜徉湖上,而忘返……颇耽文辞,登临稍倦,则左图右书,与古人晤语,纵不能解,片言会心,莞然独笑,饥而食,饱而嬉,人生写意耳。
须富贵何时,诚早晚私贺,恐后之不如今也,尚安望哉!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王宠该当属于“狷者”,他有所不为,是为了有所为。
他寄情山水,静心字画,书写人生。

这位短命的狷者如惊鸿一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如彗星闪耀残酷,瞬间一闪,化为永恒 。
……

此文转自《书法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