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一诗曾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身处清贫,只要多读书气质会自然流露出华彩。
虞世南便是这样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墨客。

虞世南是初唐墨客,他有一首诗终极能解释他的气质风骨和品性。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他是唐代的最强大脑怼皇帝救兄长他的诗风展现了他的风骨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便是这首五言绝句诗《蝉》。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迢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说的是蝉,实在也是作者,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刻是咏人。
虞世南正像诗中的蝉一样,清正刚直,高洁清远。

1、不攀附权贵,重交谊,安贫乐道

虞世南年少时,曾和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大师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学习十多年,勤奋努力,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
逐步地兄弟二人有了名气,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西晋的“二陆”,陆机、陆云。

当时是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杨广还不是隋炀帝,只是晋王,他得知虞世南兄弟二人名声,便写信征召,结果虞世南武断推辞。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刚登基不久,又想到了虞世南兄弟,于是,直接任命虞世南为秘书郎,又升任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紧张事情是记录天子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虞世南该当打仗隋炀帝的机会很多,但他却不迎合隋炀帝,刚直的他不太受重用,十年未曾升迁。
而且生活上,他依然选择清贫节俭,品性不改。

然而和他一样有名气的哥哥虞世基却不甘于清贫,他利用聪明才智奉承隋炀帝,得到了宠信,任内史侍郎,而且异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穿衣服都如王公贵族一样平常。

后来,宇文化及因与虞世基有仇要处去世他。
在刑场上,虞世南抱着哥哥号啕痛哭,宁愿替哥哥去去世,可见,虞世南十分重交谊。

2、刚直敢谏,直怼唐太宗

李世民是秦王时,就很看重虞世南,曾付与他弘文馆学士。
李世民封为太子时,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
李世民登基,成为唐太宗,命虞世南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当时虞世南69岁,以为自己年事已高,推辞不受想退休,但唐太宗没批准,又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他还是推辞,又被任为秘书少监。
唐太宗十分认可虞世南,重视他的见地。

有一次,唐太宗作了一首宫体诗,自我觉得很不错,想到了虞世南,于是叫他按照原韵唱和。
虞世南说:皇上您作的诗确实不错,但便是诗体不太雅正。
您所喜好的,下臣必会效仿。
如果此诗传开来,想必天下人都会争相仿写,这可能不是好的风尚。
以是,我不敢写诗唱和。

太宗一听,想想他的为人和魏征一样刚直,就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只是试试你罢了。
然后又赏赐了虞世南五十匹丝织品。

3、博闻强记,唐太宗的心腹

唐太宗很重视虞世南,欣赏他的博识,常常找他交谈论事。

有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风上写《列女传》警示后宫,可是一时找不到文本。
然后就找虞世南,结果他默写了出来,和文本一对照,居然没有一个错字。

能默写出《烈女传》,足以解释虞世南读书之广,影象力之好,堪称“唐代的最强大脑”。

而且还一次唐太宗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本、公函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以便查看。
太宗说:“有虞世南在,他便是活动图书馆。

后来,虞世南去世,太宗得知,悲哀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之后,太宗还曾为虞世南作诗,写完感慨道:“钟子期去世,伯牙不再鼓琴。
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实际上,太宗一贯把虞世南当做心腹。

4、应制诗一堆,却不见吹捧

虞世南写过很多诗,应制诗也写了不少。
应制诗是臣子奉天子所作、所和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溜须拍马。
应制诗哀求高,须要墨客短韶光作出,而且要有文采,“政治意识精确”,但虞世南所作的应制诗却很少歌功颂德,吹捧帝王,并且有些应制诗还透着他的风骨,显得清新脱俗,可以说他是应制诗方面的另类高手。

如《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一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喷鼻香。

这风吟咏的不见风字,但见风的存在,风吹动了轻袖,带走了歌声,尤其是晚风吹动树枝生乱影,吹走花喷鼻香飘远方,让人觉得很清新,逃出了应制诗歌功颂德的俗套,显得脱俗,透着高洁清远。

还有一首《赋得临池竹应制》的诗,依然没有歌功颂德,依然清新。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谷,凤翅拂荡漾。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这首诗依然清新,还点出了竹子的坚韧高洁。

虞世南,他是博闻强记,刚烈正派,安贫乐道的臣子。
他又诗如其人,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也是一名清高纯洁的大墨客。
这或许便是古代读书人追求的清高贤德吧!

作者:张建楠,喜好唐诗、宋词等文学,希望多和大家互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