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到底要不要看重押韵

曾经回答过诗歌是否一定要押韵的问题,但大部分是基于古典诗词来回答。

当代诗词是在口语土壤里绽开的一朵奇异的花,播种于近代西学大举入侵期间,以是当代诗一出生就背负着对传统文化的叛逆。

古诗讲平仄,当代诗绝对批驳;古诗讲对仗,当代诗随意分行;古诗讲押韵,当代诗当然也要抛弃了。

现代诗还需要押韵吗

不过,说抛弃就能抛弃了?叛逆之路,任重道远也。

平仄腔调和是非分行还是基于文言文和口语的底层不一样,轻松做到了叛逆和抛弃。
但是想抛弃“押韵”,就没那么随意马虎了。

诗是韵文。
不论中外,从来如此。
即便是产生当代诗的母体——外文诗也是押韵的。

为什么诗歌要押韵?

诗歌,诗歌,诗本来便是由于音乐而产生的,即便是后来分开音乐独立存在,却通过汉字自身腔调(平仄)保障了音律豁亮清明的特色,是适宜吟诵的,乃至于仍旧可以谱曲歌唱。
即便是当代诗,也可以作为当代歌词而演唱。
反过来说,现在的词人,创作的作品都属于诗歌——当代诗的一部分。

有哪一首歌词,是不押韵的?

当然,我们不从征象推结论。
我们来看为什么诗分开了音乐成为“徒歌”,还是要押韵?

韵律是诗的原始基因,说“韵律”是诗的实质属性也并不为过。
当然,只有韵律也未必谈得上是诗,诗还有其他的属性,比如用意象说话,比如追求蕴藉美和思维的风雅。

而当我们失落去音乐的伴奏,要如何表示诗的韵律?无外乎三点,平仄交替——抑扬抑扬;找准节拍——朗读节奏感;同声扫尾——押韵。

平仄交替即四个音调的汉字间隔利用,让句子产生高低高下的声音。
节拍更在于高下句的“合拍”,比如“白日—依山尽”,那么下句:“黄河—入海流”,在句式中利用相同的节奏进行分割,很随意马虎就让诗句产生呼应的节奏感。

而押韵,在古诗中一个是起到“句读”的浸染,见告你这句诗到这里完结,同时会让读者心里产生一种读上半句产生的发音生理预期落到实处的效果。
读到“黄河入海流”,我们自然产生了尾句押“流”的期望值,读到“更上一层楼”,果真,“楼”与“流”同韵,读者的生理预期达到,产生一种被认同和果不其然的愉悦感——这便是押韵的效果。
这种效果会极大加强诗意的表达。

以是,古诗必须押韵。
再不济也要押邻韵,出韵太离谱,就不能称作诗了。

当代诗的押韵

西方诗歌也有格律体,但由于措辞形式的不同,西方措辞在押韵、节奏感方面与汉语无法比拟。
这也构成了中西方墨客对韵律感的哀求程度大不相同。
西方诗这种宽松的韵律形式,本来是其措辞特点所造成的“缺陷”,但被当年的汉语墨客拿来,当作“优点”或者当代诗的“特色”来看待。

这种宽松的韵律感,反而大大开释了汉语笔墨的表现力,带来前所未有的分外审美体验,因而逐渐被中国人所接管。

将古诗的特色逐一打碎,当代诗的特色在哪?或者说当代诗是否还有迹可循,还是完备自由疏松?是不是只要敲回车键,就能写当代诗?

当代诗产生阶段有各种考试测验,最开始也是讲究押韵的,但韵脚相对宽泛,押韵也缺少严格的规则;当代诗的节奏感也更加内敛,须要朗读者自己去揣摩和把握;至于平仄、四声相间,那便是完备抛弃了。

早期还有“新格律派”,磋商格律和当代诗结合的出路,只是由于违背了“为自由而生”的当代诗根本设定,被当代墨客绝不留情地抛弃了。

就当代诗而言,以最宽泛的韵律哀求,以意象的构建为手段的文体,仍旧可以叫做“诗”。
也便是说,当代诗目前的主流状态,仍在诗的范畴。
当代诗,还是要押韵的——虽然韵可以押的非常宽,可以随时转韵,可以双句押,可以隔句押,乃至可以乱押,但是,押韵还是须要的。

不再是“诗”

不过现在也涌现了完备抛弃押韵的“当代诗”,其实在观点上来说,这已经不是“诗”了。

当一个作品散文化、杂文化的趋势走到极度,连押韵、内在的韵律都放弃的话,实际上已经不是“诗”了。
在文学历史上涌现的“赋”这种形式,实在便是“诗”和古代“散文”相结合产生的新文体。

​当代诗与当代散文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学文体,即散文诗。
散文诗,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

当代诗也好,仍在创作的古诗词也好,如果能遵守“押韵”、“腔调相间”、“节奏感”这三个诗歌的本色,不管其他构造如何变革,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诗”。

而一旦作品抛弃了这三大根本属性,特殊是押韵,就不是“诗”了,有可能是散文诗,有可能是散文,杂文,俳句,段子,金句,随便你叫什么都可以。
但不再是“诗”了。

当代诗还是要押韵的,至于是否看重,就看墨客的行文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