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轮这一意象浩瀚不同的意蕴中,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是最多的一类。

根据史料记载,杜甫在写《月夜忆舍弟》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时。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杜颍、杜不雅观、杜丰、杜占)正分散在战乱之地。
战事的阻隔,导致了杜甫与弟弟音信全无,引起了杜甫强烈的担忧和思念。
以是这首诗是杜甫的真情流露,堪称大唐最动听的诗。

下面我们便来详细看看杜甫这首《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明之夜杜甫写下一首诗思念弟弟千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两句,意思是说,戍楼上响起禁止通畅的鼓声,边塞的秋日传来孤雁的哀鸣。
“戍鼓”,解释战事仍旧在持续。
孤雁的哀鸣则让荒凉的边塞显得更加凄凉。
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杜甫线人所及,是一片悲惨景象。
同时它也点明了“月夜”的背景。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是千古名句。
它的意思是说,白露时节夜晚的玉轮,格外的清冷。
还是故乡的玉轮更加通亮。
玉轮本无地区之分,为何杜甫偏要说故乡的玉轮最通亮呢?这就要联系首联中所写的“月夜”背景。
边塞的秋日,不仅荒凉,还有因战役导致的和亲人无法联系的担忧。

它多了一层生理上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
即对付杜甫而言,此处的玉轮再通亮。
它也没有和亲人相聚时的故乡的玉轮通亮。
以是杜甫这两句诗,便通情达理的突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流传至今,也成了无数人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最常引用的诗句之一。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去世生”两句,则由望月转入抒怀。
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我有弟弟,但是却都分散各方。
遭逢战乱,家也已经不存,死活更是难卜。
这两句诗,写得肝肠寸断,动听至深。
通过杜甫这里所说,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百姓饱受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两句,则是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担忧之情。
它的意思是说,寄出去的书信,总是收不到。
何况是现在战乱仍在连续。
根据杜甫写下这首诗的韶光,这里的“未休兵”,指的是叛将史思明与唐将李光弼之间的战役。
死活不知,更显杜甫无限深情。

综不雅观这首诗,我们可知“未休兵”,导致了“断人行”。
杜甫在月明之夜“望月”,则勾起了“忆舍弟”的情思。
“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去世生”不明。
可见这首诗的构造极其严谨,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而最为动听的,自然是杜甫凄楚的怀乡思亲之情,千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