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隐士。原名王士禛,雍正天子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天子下诏改为王士祯。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1624年,明朝灭亡时,他年仅十岁,没有太多的历史宿帐和感情包袱。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必须把个人的出息和新的清王朝联系在一起。以是他的感情很繁芜:他的历代先人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对明王朝的怀念;而由于清朝对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对清王朝的报效之心。这两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交集反响出来。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22岁中进士,后升迁至刑部尚书的高位,文名渐著。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夸奖,并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真成为一代正宗。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响了他的论诗主见。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骚”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蕴藉的措辞。最能表示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一)渔洋绝句第一法1、要点
此法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赋陈便是直接阐述。兴起便是以第一句写景。
2、要点解析
起句用写景的办法交代清韶光。
承句交代清地点、人物,施事行为等。
一二句要点,平铺直叙,交代清韶光地点就可以了。
转句是关键,这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体创作成败。以是,必须狠下功夫。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词的句子迁移转变,宕开一笔,另立新意(把稳要和第一句若即若离,重在离,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紧。同时要兼顾和一二句有内在的联系)。
合句抱紧第三句,扣主题,或议论或感慨。
3、例诗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三句,以含有“不与”之类迁移转变、否定词的句子“东风不与周郎”便宕一笔,另立新意,从另一方面着笔。又如: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再看几首例子,请把稳第三句。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骚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高邮雨泊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访纪伯紫隐居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落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这几首诗,是范例,请仔细揣摩。
(二)渔洋绝句第二法1、要点
举例诗作:
王士祯《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此法第一二句 ,很大略的用写景的办法写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古寺这一件事。
第三句笔锋一转,在一二句的根本上,用一迁移转变词 “却上”将视点由一二句的“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转到“登楼不雅观赏邓尉山上”,这便是这一法的要点。
第四句,牢牢的顺着第三句,扣诗题。
2、要点解析
一是一二句说以事,把稳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
二是第三句 用以迁移转变词 ,将一二句,转到另一个方向,第四句要顺着第三句扣主题。
3、例诗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馀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馀今古青山色,留与墨客吊夕阳。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三)渔洋绝句第三法1、要点
此法起句第一句用面远景物,点名韶光 。
承句点明地点 人物履行行为 空间环境。
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2、要点解析
起句和承句要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初学时必须把稳这点)。
转句以假设或设问 转换 , 要在12句那个时空环境中 提升高度,将主题点出。
三四两句语意必须连属,万不可断裂。
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这第三句所问的地点,第四句必须回答清楚,也便是说语意必须连属。合句紧抱问句做回答。例如:
《七绝·满窗喷鼻香》
兰亭有画满轩呈,月落乌蓬重晚情。
何处袭来喷鼻香一楫,分明桥上卖花声。
第三句用花喷鼻香从何处袭来设问,第四句用桥上回答第三句,语意连属韵味深远。
第三句问法举偶:
一是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词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二是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词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东风清闲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三因此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
四是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喷鼻香雪落梅花”。
3、例诗
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图画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
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
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深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
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逗留不肯闲。
何处行人最愁绝,潺亭亭下水潺潺。
——罗江驿夜雨
(四)渔洋绝句第四法1、要点
此法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字词。
2、要点解析
起句点明韶光。
承句在第一句的根本上,交代清事情。
转句用“忆”、“记”等字转接,将韶光拉回到过去某一地点。
第三句用表“影象”之词(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
合句抱紧第三句,交代清忆、记的事情。
3、例诗
枫叶冷落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
连山喷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过。
忆昨伤春三月暮,江东门外柳枝多。
——大风渡江三首之三
名园一树绿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忆向灞陵三月见,飞花如雪飐轻丝。
——杨枝紫云曲之一
波绕雷塘一带流,至今水调怨扬州。
年来惯听吴娘曲,暮雨潇潇水阁头。
——绝句
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
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南旧酒旗。
——真州绝句五首之二
郁冈山下雨潇潇,山店寒更断丽谯。
遥忆青溪杨柳岸,一篙新绿涨江潮。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卢师昔日经行地,惆怅苍崖古木风。
最忆深秋飞瀑下,四山寒叶乱流中。
——卢师山
水轩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尽作双。
忽忆梦回闻柁鼓,一枝柔橹破烟江。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三
4、总结
一是多利用动态的动做为意象,少点静态的陈述。
二是多用比的创作手腕,少点抽象理论陈述。
三是利用通感的手腕,是意象光鲜逼真。
四是在合句上集中精力抓眇小的景物,给他一个特写,让这个眇小的意象变成突出的意象。
五是捉住物象的特色,利用夸年夜的手腕,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
六是利用比拟的手腕,衬托意向悬殊比例,使意向倍加光鲜。
5、结论
利用通感的手腕,调动的视角、嗅觉,听觉去感想熏染意象。让意象带声带光,带喷鼻香带味,让人有真临其境的觉得。
(五)渔洋 绝句第五法1、要点
此法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2、要点解析
起句点名韶光 。把稳不能直接用表韶光的词语。
承句交代清地点事情,要紧抱起句,在第一句的根本上延伸扩展。
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韶光事宜是过去发生) 。
转句将韶光拉回到面前。以“此日”、“而今”等词语转接,另述一事,和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光鲜比拟。
合句紧抱第三句 ,将事宜阐述完全。并用面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绪,忌讳直接阐述情绪。
3、例诗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
——胡元润画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
——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故人比何如,万里江湖岁又除。
山寺到来先一笑,东风石壁见君书。
——退谷见朱锡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涛题名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
——鹅溪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今日攀条干瘪绝,树犹如此我何堪。
——灞桥柳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
(六) 渔洋绝句第六法1、要点
此法前二句直赋面远景,第三句以“好似”、“分明”、“好到”等词引作者的评论。
2、要点解析
一二句写面远景,把稳语意联属
写景或由远到近 ,或由近到远,景物的配置的大小配置合理。不要见啥写啥,把稳简化景物。
第三句以叙写人事或者抒怀转接,句中用好似、分明、彷佛作简要评论。把稳转的要出人意料,不能老环绕前两句去思考,主题的升华应重点放在这句。以是必须在这句高下功夫 。要出人意料!
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语意联属,同时将诗味延伸到句外。
3、例诗: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这天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真州绝句五首之四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恽向千岩竞秀图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喷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竹公溪水绿悠悠,也合三江一处流。
珍惜嘉阳山水色,来朝送客下戎州。
——竹公溪二首之二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冷落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清溪
(七) 渔洋绝句第七法1、要点
此法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面远景、心中情。
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迁移转变。
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骚,读渔洋最须把稳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2、要点解析
此法起句直接切题以面远景兴起。
承句紧抱首句,进一步将面前的景扩展,为三四句做铺垫,把稳语意的联属。
转句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即“实接 ”,仔细揣摩叙写人事句 。
结句宕开一笔,以景结。
3、例诗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再过露筋祠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江上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寄陈伯玑金陵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金陵道上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纭。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广元舟中闻棹歌
巴歌渝唱总纷纭,长庆新诗久不闻。
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顾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清流关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荆山口待渡
(八) 渔洋绝句第八法1、 要点
此法一二句多是渲染与铺垫,交代清地点,场景即可。全诗的的重心应放第四句。
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的要顺,呼应要紧,三四句。多用因果关系的复句。
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韶光状语或迁移转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主题落在第四句,通过否定句,加强语气,让诗味延伸的诗外。
2、 要点解析
一是把稳空间景物配置的透视关系,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景物的大小关系要合乎空间透视事理。
二是第四句提升主题,从另个角度切入,在表述上用否定句加强语气,突出诗味。否定词要涌如今第四句。
三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关系,要呈因果等关系的复句句型形式。
3、例诗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西岳道中即事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纭盘据场。
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秦邮杂诗六首之四
(九) 渔洋绝句第九法。1、要点
此法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第四句作诘问,是本法的最大特点。在绝句的特点那讲,我们学习过绝句用各种问句,是绝句的特点之一。第三句,呼应或者不呼应。但无论呼应或者不呼应,其语脉万不可断裂。
2、要点解析
一是把稳第三句的虚实承接;二是把稳第四句作诘问;三是第四句和第三句意脉的联属。
3、例诗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有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樊圻画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滨。
行河青鸟使黄符下,敢道无衣风雪寒。
——秦邮曲二首之二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真州绝句五首之五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
鸦头十五竹枝曲,不听歌声何处寻。
——秦邮杂诗六首之六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夜泊双漩子闻笛
(十)渔洋绝句第十法1、要点
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墨客身上,追忆往昔,但不详细说出,自有无限风骚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一二三句点明韶光地点场景,写今事。第四句写自己往事,但不详细说出啥往事,点到即可。
详细啥往事,就让别人去揣测吧。
把稳时空中的韶光变革,空间并没变,前三句所描写的本日空间。和后一句所写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万不可前三句写本日的颐和园,后一句却写到几年前的公民大会堂里去。
2、要点解析
一是一二三句写今事,把稳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由于前三句如写今事,第三句 每每随意马虎平顺无跌宕,因此在第三句一定要让诗的内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紧。
二是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当年光的词。往昔的事万不可说破。点到就行,别太诚笃。把自己的“罪过”交代清,还真不好,坦白从严,牢底坐穿,抗拒从宽,回家过年。有时,过诚笃的交代,还真不是好事。
3、例诗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月牙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万山
(十一) 渔洋绝句第十一法1、要点
此法前三句皆是陪衬,结句归结自身。
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紧张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的浸染。
因此,前三句铺垫得到位,第四句就随意马虎出彩,以是本法,重点应放前三句。第四句点明自己即可。
2、要点解析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时空与场景,为第四句做铺垫
二是第四句归结到自身上
3、例诗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景致过清明。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风尚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醉翁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十二)渔洋绝句第十二法1、要点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驰直下矣。
2、要点解析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观点,是两种措辞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利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构造、词性大体相同,意思干系。这种对称的措辞办法,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洁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利用的一种分外表现形式和手段。它哀求诗词联句在对偶根本上,高下句同一构造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同等,平仄相对”,并力避高下句同一构造位置上重复利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措辞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哀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便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
试剖析下列句子是对偶还是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童子牛。
(鲁迅)
【句中对】 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也称当句对。 当句对用在句中,有灵巧多变、抑扬抑扬的效果。
如: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
这是当句对的一个范例的例对:“野水”"田水"互对,“晴鸠"“雨鸠"互对,而高下联又遥遥成对 ,十分工致。
又如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中也有一首:“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全诗共四句,不仅名句之中有当句对,非有妙思者不能为。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非常主要的规则和技巧。
当句对中也有工对和宽对,尤以宽对最具魅力,利用当句对宽对的技巧,可以大大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例如嵌字、嵌名联,利用当句对规则可以将两个不同词性的字嵌在同一个位置。
3、例诗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
——叶欣离宫秋晓
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
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
——茅山进喷鼻香曲四首之一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
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
——德云庵晓起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
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棹歌
上滩嘈嘈如震霆,下滩东来如建瓴。
瞥过前山才一瞬,鹧鸪啼处到空舲。
兵书峡口石横流,怒敌江心万斛舟。
蜀舸吴船齐著力,西陵前去赛黄牛。
——新滩二首(楚蜀诸滩首险在兵书空舲二峡间)
岂有酖人羊叔子,更无悔过窦连波。
残碑堕泪回文锦,一种销沉可奈何。
——襄阳口号
持节西穷万里源,至今黄鹄怨乌孙。
空闻宝马归天厩,不见征人入玉门。
——博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