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青鸟使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古诗今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品。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软弱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寺人和寺人的部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天子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寺人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讲授: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须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抢夺。唐德宗时用寺人专管其事。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费力。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⑼困:困倦,疲倦。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景况。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⑿黄衣青鸟使白衫儿:黄衣青鸟使,指皇宫内的寺人。白衫儿,指寺人部下的爪牙。⒀把:拿。称:说。敕(chì):天子的命令或诏书。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允许多。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利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代价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红绡:一作“红纱”。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品鉴鉴赏:
①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繁芜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便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霜冒露,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随意马虎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巨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贩子差异了开来。但是,如果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受饿受冻,只利用农闲韶光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抢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形并非如此。墨客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先容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荡生姿,而且扩展了反响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一贫如洗,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抢夺木炭的罪过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随处颂扬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办理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以是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颤动的时候,齐心专心愿望景象更冷。墨客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困难处境和繁芜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③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
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
“天子脚下”的王侯将相、富商殷商们为了取暖和,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琐屑较量。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霸占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计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假如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起上的生理活动的,而墨客却一句也没有写,这由于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起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青鸟使面前,在天子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上进程中所计算的统统、所希望的统统,全都化为泡影。
⑤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迢遥,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今后的日子又若何过法呢,这统统,墨客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统统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痛恨统治者的恶行,而墨客“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⑥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墨客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险些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统统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腕上,则灵巧地利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统统,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统统,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抢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⑦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抵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蕴藉,更有力,更引人寻思,扣民气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有时的。
(感谢: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喷鼻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搬家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曾做过左拾遗等官,因直谏被降职为江州司马。后又做过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他的诗措辞普通,流传广泛,是唐代存诗最多的墨客。
编辑:小孤鹜。
如有缺点欢迎示正!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