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民气。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 ,它牢牢环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述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占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清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通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民气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朝阳东升时的勃勃活气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墨客欣喜昂扬的感情。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根本。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波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致的宁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喷鼻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夸奖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表示在写景的准确真切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一乾二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暗香扑鼻,由此蕴藉弯曲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神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中国古典园林上有广泛利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墨客的创造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条有理、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空门禅理涤荡民气、怡神悦志的浸染,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柔美绝世的空门天下。墨客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残酷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清闲,引人倾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清洁空明、赏心悦目之感。“空民气”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天下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阔别凡尘,回物化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民气,净化灵魂的奇妙浸染。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授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空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天下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墨客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住所,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空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作者简介:
李智林,1979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现任河北省企业界字画家协会副主席,唐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冀东字画艺术馆副馆长,中国长城文学会理事。李智林师从当代书法大家旭宇师长西席,主攻行草书,宗法二王,笔法清丽遒逸,作品被海内浩瀚文化艺术机构、艺术馆、企奇迹单位和私人收藏,部分作品刻碑刊石,永久展示。多次参加国际艺术互换活动,作品被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王室等浩瀚 国际朋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