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騊,是指刚刚出生不久或者还没有终年夜、还没有少壮的千里良马。
这里用来比喻刚刚从“不通”到“粗通”阶段的学子。

本文属于【文行忠信】宗伯学(古儒学)知识遍及系列第十三篇,作者宗伯正曜。

本文内容目前还没有被主流史学界与文学界认可,属于宗伯学内传史料。

宗伯儒子学《诗》的第二阶段叫做夭騊。

騊駼是我国古代一种良马的名称,产于北方的北野
在秦朝之前,鲁国附近(山东省)叫做泰野,古代兖州叫做大野。
北野即山东省兖州再向北方的地方,大致包括当代的河北省及其向北的地方,因此騊駼极有可能是东北马或者蒙古马的先人。
这两种马都有青色品种。

宗伯正曜  诗意六重二夭騊

窭僮(jù具同,不通)表示学业未成,还在蒙童阶段的学子。
而夭騊本义指刚刚半岁到一岁之间的千里良马,这里用来比喻刚刚从“不通”到“粗通”阶段的学子。
窭僮(jù具同,不通)是指最低级的学生(学前班),夭騊则是指刚刚入门的学生(小学一年级)。

下面举例三首作者处在窭僮(不通、学前班)阶段的诗:

乾隆《过蒙古诸部落》

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那。

忽落轻莎翻得意,揶揄学父舞天魔。

马骀《画兰》

昨日街头卖菜翁,见我写兰说写葱。

我有株葱曾失落却,被君偷入画图中。

宗伯正曜《炎黄子孙》

天赐黑发与黑瞳,轩辕神农万世倾。

虽是眼中两点黑,却看天下一片明。

上述三首诗的诗意、用辞等都可以看出作者作诗的时候还处于窭僮(不通)阶段。

下面再举例解释一下处于夭騊(粗通)阶段的诗句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煽惑山川。

宗伯正曜《卜算子》

寒士居旧园,笑语东流水。
长揖只为儿女食,不求王孙贵。

风雨多少很多多少晴,青山有时醉。
屈指且看乱云处,一行孤鹜飞。

宗伯正曜《感怀》

佛肸焉知匏瓜节,

褰裳涉溱岂无人?

乔松隰龙渊游日,

磨涅不忘旧时恩。

通过上述三首诗的诗意能看出作者作诗的时候还处于夭騊(粗通)阶段。

参考文献

四书五经、《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

夭:《康熙字典》未壮也。
【礼·月令】孟春毋杀胎夭。
【王制】不杀胎,不殀夭。
【注】未生者曰胎,方生者曰夭。

騊駼:《说文解字注》(騊)騊駼、逗。
北野之良马也。
释嘼曰。
騊駼马、野马。
如淳汉书注曰。
騊駼、野马也。
师古曰。
騊駼、出北海中。
其状如马。
非野马也。
杨雄传。
前番禺。
后陶涂。
师古曰。
国名。
出騊駼。
按如淳用尔雅为训。
颜氏驳之。
误矣。
騊駼为北野之良马、故谓之野马。
从马。
匋声。
徒刀切。
古音在三部。

非常感谢您抽韶光读我的文章,我是宗伯学(古儒学)末了一个弟子(大宗儒子),如果您希望孩子们学到真正的先秦古文和雅言诗经,请关注我的文章。

本文作者宗伯正曜,宗伯学(古儒学)弟子,老师:鲁姬丘子(孔子),诸葛孔明(卧农师长西席),宗伯牖中师长西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