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词,虽然以豪放为主,但是也有许多“婉约”的作品,盖大词人所作,不拘于一种,不囿于一类也。
苏轼的词险些每都城好,像我们比较熟习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都是随处颂扬的名篇。
但是本日我们紧张先容几首苏轼的悼亡词。

悼亡词,是宋词中的一种分外题材。
悼亡词始于悼亡诗,而最初的悼亡诗,一样平常是丈夫为怀念故去的妻子而作,从魏晋南北朝期间,便已经有这样的诗作题材了。
随着后世的发展,悼亡诗已经不仅限于对亡妻的怀念了,对付亲人、好友也多有悼亡之作。

而苏轼的悼亡词,每一都城情真意切,每一都城令人落泪,令人读罢不禁鼻头一酸。

一、千古伯乐,永久的醉翁

欧阳修,是苏轼最为敬仰的人之一。
欧阳修为政期间,曾经举荐过许许多多后来名满天下的人物,比如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等人,由于欧阳修的慧眼,因此也被后世誉为“千古伯乐”,而苏轼,正是欧阳修最初举荐的人,以是终苏轼生平,都对欧阳修十分尊重。

为什么苏轼的词作那么动听至深从他这5首悼亡词来深入体会

当这位千古伯乐去世之后,苏轼每每想起恩师,都十分怀念,以是苏轼关于恩师的词作也非常之多。
而悼亡词,便有三首,当然,个中一首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悼亡之作,但是个中也充满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其一: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霜余已失落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欧阳修退休之后,曾经在颍州写作过一组《采桑子》的词作,清隽文雅,有名天下,而多少年后,依然还有人在传唱这组《采桑子》,可见人们对付这位“醉翁”的爱戴之情,而苏轼写作这首词的时候,欧阳修早已经故去,且间隔欧阳修写作这组《采桑子》也已经有四十三了,以是苏轼说“四十三年如电抹”,日月如梭,光阴匆匆。

你看这首词,虽然表现的是苏轼对付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但是却委婉深奥深厚,句句充满了哀婉之情,在抒发对付恩师的思念之情的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凄凉之感,犹如一首哀伤的乐曲,流进每一位读者的内心中。

其二: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东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是欧阳修在扬州为官时所修,当苏轼辗转中再次来到此地之时(三过平山堂),难免会怀念起恩师,而此时,欧阳修早已经去世八年之久,间隔苏轼末了一次看到欧阳修,也已经由去九年多了。
睹物思人,再加上近些年来苏轼的遭际,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西江月》词作。

平山堂上欧阳修的手书,平山堂前欧阳公亲手栽植的柳树,歌女口中唱和的恩师的词作,这些都像原来一样存在着,而不同的是,恩师已经故去。
然而此时苏轼已经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以是他的态度也是有点悲观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人活一世,岂不是大梦一场?到头来,都会归于虚无和空幻。

其三: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严格来说,这首词并不是悼亡词,然而这首词却是苏轼为欧阳修而作。
词中虽然苏轼紧张写的是欧阳修和自然的和谐美妙的关系,但实际上也是苏轼对付人与自然的领悟,没有这种深刻的领悟,是写不出这样有思想的词作的。

这首词前有一个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也是对词作的补充,我以为十分精彩,因此将原文附上,供大家欣赏:

琅琊深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
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
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
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
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
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
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二、明咏梅花暗有情

王朝云,相信理解苏轼的人也一定知道这位女子。
王朝云虽然是歌女,但是却十分聪慧和高雅,苏轼把她收为了侍妾,也是红颜心腹。
当苏轼被贬到边远的惠州地区时,只有朝云陪伴着他,但是天意弄人,仅三个年头,朝云便亡故了。

苏轼对此十分伤心,在苏轼往后的岁月里,常常提起这位红颜心腹,先后为其写过许多诗词,而这首《西江月·梅花》便是个中特殊精彩的一首。

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涴(wò):沾污,弄脏。

这首词,明着是咏梅,但是实则是悼亡之词,通过写梅花的高洁美好的姿态,寄托了自己对付王朝云的思念和赞颂之情。

《词源》中说:“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确实,此词以人喻花,以花写人,但是无论是写花还是写人,都十分精彩,令人分不清是在写花还是写人,可见苏轼的高超技艺。

三、“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千古第一悼亡词

提起悼亡词中最有名的一首,相信许多人都会想起苏轼的这首《江城子》。
苏轼的这首词,情真意切,读来让人泪水盈眶,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诚不为过。

陈师道评价这首词说:“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当真是一语中的。

苏轼的爱妻王弗早去世,让苏轼悲痛非常,每每想起,便要落泪。
比如有一次王弗的弟弟来看望东坡,东坡便写下了“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的悲惨诗句,其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身在密州,这一年,苏轼刚好四十岁,正月二旬日的那天夜里,苏轼又一次梦到了亡妻,醒来后,泪湿沾裳,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旬日夜记梦十年死活两茫茫。
不斟酌,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悲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回籍,小轩窗,正装扮。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说实话,这首词,根本不须要任何阐明,每一个读过的人,相信都能大受冲动。
朴素无华的句子,沉痛动听的笔墨,无一字不情真,无一字不虞切,堪称读一遍心伤,两遍断肠,多读几遍,肝肠寸断。

十年死活,两相间隔,逝去的人自然无知无痛,但是活着的人,却要忍受无尽的思念和痛楚。

“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阴阳相隔的两人,根本没有同与不同这一说,只是活着的人,早已经“尘满面,鬓如霜”。
孤坟、悲惨,让人沉默无言,千行热泪,比嚎啕大哭更能动听。

四、小结

苏轼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他有率真的一壁,也有悲观的一壁,虽然他的人生中,总是以乐不雅观的心态面对坎坷的生平,但是无论是谁,都有薄弱的时候。
苏轼的词,以豪放为主,但是细腻的感情之作,却每每使人落泪。

这是由于苏轼的词,从来不是为了写词而写,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最真实的感情,以是他的作品,总是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然,一样平常人的感情,未必就不如苏轼丰富,但是苏轼的妙处却是,他是一位能够充分将中国汉字利用的出神入化的大才子,这一点,就决定了他的作品,一定能够流传千古。

丰富真切的感情加上如椽的才子妙笔,才能铸就流传千古的苏轼,以是苏轼的作品,是永久值得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