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诗人老;

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

这是乌鲁木齐市左文襄公祠内一副颂扬左宗棠收复新疆伟大功业的楹联。
此联格律工稳、用典恰切、气势伟大,且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堪称情文并茂的大手笔。

楹联里的湖南71丨帕首靴刀定中外左宗棠的新疆十年

5月下旬的一天,乌鲁木齐的阳光还带着些许凉意。
在新疆大学苍翠的校园里,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孟楠教授侃侃而谈,带我们穿越回到了左宗棠在大西北的光辉岁月。

一副联的定格:“帕首靴刀”一诗人

“左宗棠生平功成名就,去世后朝廷颁令修祠纪念,备极哀荣。
按说这种祠堂楹联的风格都是阔达、昂扬的,为什么这一副却充满了凄凉和哀伤的色调?”向孟楠教授请教。

“上联的‘十年戎马诗人老’和下联的‘万里寒鸦相国祠’两句,确有一股苍凉和感伤的气息。
不过这两句可以有多层理解:‘十年戎马诗人老’,既是实写左宗棠从1875年请缨西征(‘提挈自东西’)到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经历了十个年头,岁月的磨洗,昼夜的操劳,当年健朗豪迈的英雄已是垂垂老矣;同时‘老’也有老到、练达的意思(古代还常用‘老’形容在某方面至高无上的人,比如以‘老杜’尊称杜甫),是称颂左宗棠经由十年磨砺,已经成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那么这个‘老’就成了颂扬之词,没有了岁月催人老的感伤意味。
同样地,‘万里寒鸦相国祠’既实写相国祠内乌鸦啼叫、气氛萧瑟,同时古人认为乌鸦是‘慈鸟’,古代汉语里乌鸦有‘报恩’的意思,即‘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羊羔跪着吃奶,小乌鸦衔食喂母鸦)的典故,喻指新疆公民对左公长怀戴德之心,常常去相国祠祭拜他。
这样理解的话,楹联的凄凉味或许就冲淡了。
”孟楠的解读条分缕析,拨云见日。

哈密市左公函化苑展厅内的楹联仿制品。

这副楹联回顾了左宗棠高龄挂帅收复新疆的戎马生涯,再现了一位舍身殉难、指挥若定的儒将统帅形象(帕首靴刀,本意是头上裹着丝巾、靴子里藏着短刀,后用来代指儒将,古诗有“帕首靴刀者,本来一诗人”之句;同时亦取针言“靴刀誓去世”之意,表明就义沙场的决心),表达了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和怀念。

一个人的见证:陈笛斓眼里的平疆壮举

楹联作者陈笛斓(又作迪南),是左宗棠西征军统帅府的“铁笔师爷”。
他本是湖北监利人,幼年丧父,在母亲的辅导下发奋苦读,后随母搬家湖南湘阴樟树港,与左宗棠家相距仅20来里。
陈笛斓十分仰慕左宗棠,但因左长期在外领兵作战一贯无缘求见。

直到西征战事紧张之际,陈笛斓为母服丧期满,于是他奔赴新疆去投拜左大帅。
几次求见不遇,便将一把自己画有梅花的纸扇留与门人。
左宗棠看到纸扇上“能花春在我,耐冻雪无权”的咏梅诗句,十分惊奇和讴歌,于是招入幕下担当掌管文书的师爷。

陈笛斓才华横溢、办事干练,很快就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和倚重,成其左膀右臂,许多主要文案都是由他执笔。

征讨阿古柏时,晓喻贼寇的檄文即出自陈笛斓之手,文中“虎帅挥师,何异牛刀宰雉;龙旗指路,正如鹤焰焚茅”等句子让左大帅击案喝采,当即送给陈笛斓“铁笔师爷”美称,并亲题条幅相赠:师长西席铁笔常惊虏,战友同心可断金。

兵出嘉峪关后,左宗棠命令部下沿途插柳,以示有去必有回,同时也为防风固沙改进生态。
经年累月,绿柳成阴,原来荒凉的西域风景为之一变。
此景此情,陈笛斓诗兴遄飞,于立时赋诗一首: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东风姿玉关。

左公函化苑事情职员在为讲解。

且慢!
有读者可能要发问了:这首大名鼎鼎的诗作不是左宗棠的麾下大将杨昌浚写的吗?怎么归到了陈笛斓名下?

的确,这首七绝常日被认为是杨昌浚所作,题为《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哈密左公函化苑内立有一壁巨大的诗墙,题名就写的是杨昌浚,只是首句稍有不同(“大将筹边尚未还”)。
但也有研究创造,这首诗收录在清光绪二十六年《义门陈氏家乘》的陈笛斓诗集《片羽集》中。
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王开林曾就此作过订正。

此诗作者究竟是谁有待再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陈笛斓既是清军西征的参与者,也是左宗棠收复新疆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人。

可惜,就在新疆全境光复的1880年秋,陈笛斓家中却涌现了重大变故:他四个儿子在这一年因病去世得仅剩最小的一个!
遭受精神重创的他遂作别新疆,回到湘阴。
后来经左宗棠多次奉劝推举,陈笛斓来到新疆任职,先任迪化府辖下奇台县知县,后又擢升为迪化府知府。
建筑左文襄公祠时,作为地方主座兼左公故交的他,饱含深情地撰联怀念。

一众纪念物的思念:为了那些呵护新疆的湖南人

细心的读者会创造,视频里的楹联文本和本文开头写到的有点细微差别,那便是下联的末了一个字不一样:左公函化苑内写的是“寺”,而本文引述则采取了孟楠的说法,用的是“祠”。
据孟教授先容,他不止一次在古人著作中看到过有关目睹这副楹联的描述,都是写的“相国祠”,比如吴蔼宸(民国期间著名矿冶工程师,1932年被新疆省政府聘为矿务高等顾问)所著《新疆纪游》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又游左文襄祠,内有一联甚佳: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诗人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
”相国祠,本来便是左宗棠逝世后,朝廷为了表彰其功绩,敕令在各地左公履足处建筑的祠堂,由于左宗棠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相称于明清之前的宰相,以是称为“相国祠”。
而且,如果是“寺”,也有违“下联平声字扫尾”的对联规范了。

不过,这点疏忽丝毫不会消减新疆公民为思念纪念左宗棠而付出的努力和作为。
事实上,它为我们的采访宣布供应了很大的帮助。
为了找到这副楹联的实物来拍摄视频,几经周折,终于在新疆哈密市左公函化苑内的一间展厅里觅得芳踪。
这是2021年哈密市利用河南援疆资金建筑左公函化苑时,根据当年左公祠楹联的样子容貌仿制出来的,看上去少了些文物味。
饶是如此,这也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惟一“实物”了,由于这副楹联的“故乡”——乌鲁木齐左文襄公祠早已毁坏不存。
以是虽是仿制品,也弥足宝贵了。

据哈密市委宣扬部王昊鹏先容,作为左宗棠当年西征安营之地,除了左公函化苑,哈密还有很多左宗棠纪念物,最能干的莫过于左公柳了。
当他带着采访组一行人穿过哈密宾馆阁下的公园去往左公函化苑时,一起上随处可见的参天古柳迎风舞动,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风云往事。
据悉,目前哈密保存下来的树龄百年以上的左公柳就有218棵。

左公柳。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碰着的每一位新疆人,无论是学者还是机关干部,乃至是出租车司机,无不对左宗棠以及他收复新疆的最得力助手、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还有为平疆供应军需后勤保障的“幕后英雄”刘典、谭钟麟等督抚大员,以及后来为新疆当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陶峙岳、王震等一众主政西北的湖南人,从心底流露出敬仰、感激之情。
孟楠教授还特殊说到,希望媒体也把镜头对准万万千万在新疆奉献过青春乃至生命的普通人群。
毕竟,“湖湘子弟满天山”啊!

手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王华玉

中学时听历史老师讲左宗棠68岁“舆榇出征”的故事,热血澎湃之余也有点犯嘀咕:赤日炎炎,让士兵抬着黑沉沉的棺材走在茫茫戈壁上,这得多费劳力和韶光啊。
这次去新疆采访,疑团才被孟楠等几位学者专家解开,原来左大帅只是在出征誓师时抬棺以表决心,并没有一起抬着走到哈密。

但即便如此,这一“行为艺术”的威力仍是显而易见的。
哪怕受了沙俄的威吓讹诈,清廷召回了左宗棠,但在清军的强大军威面前,沙俄还是把到口的“肥肉”基本上都吐了出来。
足见气势有多么主要!
不足为奇,此前刘锦棠也曾创造过“一炮成功”的军事佳话,一炮轰塌迪化城墙,吓得阿古柏侵略军弃城而逃。

左宗棠有一句名言叫“天下无不可办之事”,他的确也凭着过人的胆识和韧劲,办成了许多在他人看来“不可办”的大事,比如收复新疆。

多少年后,另一位湘籍伟人毛泽东也说了一句类似的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读懂这两句名言,你大概就能理解湖南人的“霸蛮”了。

【解联高朋】

孟楠,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
历史学博士,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政府分外津贴专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紧张研究中华民族史、新疆历史,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1部,揭橥论文70余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实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王华玉

拍摄/童迪

剪辑/戴钺

设计/周子茜

免责声明:华声在线对文中陈述、不雅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全性供应任何昭示或暗示的担保。
文章仅是作者个人不雅观点,不应作为投资依据。
读者应详细理解所有干系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任务。
部分文章是网络作者投稿发布,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
作者应对文章及图片的真实性及版权卖力。
一旦因此引发版权轇轕,权利人提出异议,华声在线将根据干系法律法规的规定,删除相应内容。
侵权任务由投稿者自行承担,如由此造成华声在线丢失,投稿者答允担赔偿任务。
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38160107#(#改成@)qq.com。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