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杜甫曾写过一首《赠花卿》,如果不知道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那么很随意马虎便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次闻”当作是大略的夸赞乐曲好听的诗句。
但实际上杜甫写这首诗,是由于当时的一位将军花敬定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越利用天子音乐,杜甫作这首诗正是为了讽刺他。
以是如果想要真的读懂古诗词背后的深意,对付它的创作背景和墨客的思想感情该当有一定的理解。

就像笔者本期要分享的这首来自苏轼的调皮词作,年少时只以为可笑还乐呵呵地背下了全文,但是人到中年再去细细品读才知这首词中充满了哲理。
下面就来和我一起走进这首通篇大口语却又充满禅意的作品。

如梦令

(元丰七年十仲春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阕。
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观观,故改为如梦令。
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
”因取以为名云。

苏轼和澡堂师傅开玩笑写了首如梦令通篇大年夜白话却充满禅意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
居士本来无垢。

这首词的媒介紧张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韶光和当时的环境,还有《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来历。
元丰七年12月18日,苏轼在泗州雍熙塔沐浴,由于澡堂搓澡师傅用力过猛,搓得苏轼有点难熬痛苦,于是他便开玩笑写了这首《如梦令》。

这首词的大意是:水和垢什么时候和我相互青睐了?仔细瞧瞧,这两样东西我身上都没有啊。
于是便奉告搓背师傅,辛劳你每天挥舞手肘。
但还请你手底下轻一点,再轻一点。
我东坡居士身上本来就没有污垢啊。

可以说这首词通篇都是大口语,理解起来并不难,而且写得很是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这首词表面上表达了下面几个意思:首先,词人自己身上是干净的,并没有什么污垢;其次,这么干净的自己却被搓澡师傅搓洗污垢;然后,搓洗污垢也就算了,这师傅还下手忒狠,让人生疼;末了,向搓澡师傅建议,碰着身上清洁的人真没必要这般用力。

年少时读这首词,理解的便是以上这些表面的意思,以为很是可笑。
但是后来理解了这首词的背景,才知道苏轼这首词实在是别有深意。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从黄州被调任到汝州的途中。
在黄州的那段韶光,可以说是苏轼生涯的最低谷。
由于“乌台诗案”他被捕下狱,险些丧命,末了还是在敌对派系高层王安石的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下才得以保全性命,但是仕途却是遭遇“滑铁卢”,直接被贬成官位低微还无实权的黄州团练副使。

被贬的这段韶光里当时的天子也曾多次想要重新启用苏轼,不过却被当时对立派系的官员各种阻挡。
直到被贬黄州4年后,宋神宗才亲自写诏将苏轼从黄州调往汝州。
如果说“乌台诗案”是苏轼仕途的向下迁移转变点,那么这次被调任便是向上的迁移转变点,预示着天子准备重用于他。

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再去回看苏轼这首词,所谓的“无垢”就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污垢,也是表明自己人格思想上的明净。
而便是这样的明净正派的自己,却遭遇了一系列不公道的报酬,不仅被贬官,还遭到敌对派系的一次次打压。
这统统不正像那搓澡师傅对身体无垢的自己下重手。

这首词的重点就在于“无垢”二字,这是佛教常利用的术语,实在也是表明词人自己身心清洁,不惹尘埃,细细品读颇具禅意和哲理。
对付苏轼这首有趣又可笑的词作,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