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疆场匹马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译文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纵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几次再三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仇敌,不要让仇敌一兵一马从沙场上逃回。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天一首诗词军城早秋

注释

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朔云边月:指边疆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疆。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掌握吐蕃内侵的要地。

更催:再次敦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沈佺期诗:“薄命由骄虏。

莫遣:不要让。

疆场:沙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往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反攻袭击。
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日,严武镇守剑南,率兵西征,击破吐蕃军七万余众,收复失落地,安定了蜀地。
对此战《资治通鉴》记载:(严)武以崔旰为汉州刺史,使将兵击吐蕃于西山,连拔其城,攘地数百里。
这首诗作于这次同吐蕃征战之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解读

严武曾出任成都尹兼任剑南节度使,杜甫从长安流落至成都时,便是他给予关照与帮助的,二人相交很深。
严武喜好诗歌,时常自己也提笔创作,杜甫称其诗为“诗清立意新”,并赞其为“出群”之才。
从这首《军城早秋》中可知他真是个能文能武的奇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诗前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在写景,这初秋时分的景象,边关刚刚感想熏染到秋风的清凉,北疆的天空飘着浮云,明月朗照,全体西山上都洒满了茫茫的月色。
联系后两句中的“追骄虏”“疆场”的内容来看,前两句中的“秋风”“朔云”“边月”又有其象征意义。
唐代,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常常在秋季向中原反攻袭击。
以是,“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就暗示着边疆上又有了仇敌,边陲的空气又紧张起来了。
于是,战事开始支配,大将军率领部队驱逐来犯者,保卫国土完全、边民安宁。
诗歌没有写到末了是否打了胜仗,但是,从“飞将”“莫遣”等词语中可以让读者揣度到主将能够准确剖析敌情,节制战机,有着克敌制胜的决心。
如此,还能不打胜仗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严武是武将,以是这首诗对边关战事的再现非常真实,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此外,严武虽为武将,但在诗歌创作时,绝不轻率。
他对字词的考虑是很存心的。
比如,“昨夜秋风入汉关”中的“昨夜”二字,直接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再如“朔云边月满西山”中的“满”字,既符合客不雅观的景象,又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是风云突变的前兆,渲染了大战前的氛围。
此外,能够感想熏染到“早秋”的讯息,能够察看到“朔云边月”的形势,暗中解释严武作为将军对敌情的迅速节制,这是能打胜仗的将军才有的质素。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表现出了军旅墨客的统帅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