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诗经中与木匠干系的内容》

所谓“诗三百”,指的是经孔子修订的先秦《诗经》约有305篇。
在这些记录了先秦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与木匠干系的大约七篇。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1.《伐檀》

《诗经》中有一则古诗《伐檀》,是专门描述古人在山上伐木,利用河水来运输,并以此制作成马车和日用品的。
可谓是最早记录木作的笔墨了。
原文如下:

连载3诗经中与木匠相关的内容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开篇“坎坎”是一个象声词,代表伐木的声音。
整篇诗歌用反复咏叹的办法,表达了伐木工人的心情,既有“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时的激动心情,又有遐想到昼夜劳作而遭受到的不公正而嗟叹。

2.《伐木》

除了《伐檀》,还有一首《伐木》,有着其余一层意味: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深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落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整篇诗歌的意思便是:咚咚作响伐木声,与鸟儿的鸣叫声呼应在一起;小鸟鸣叫是由于追求知音。
我们这些伐木工,难道不重视交情和亲情吗?天上的神灵啊,请聆听我们的心声,赐我们和乐与宁静。
让我们早点干完活,一起喝一杯吧。

3.《山有枢》

同样是说到伐木,诗经中还有一首《山有枢》,也是表达了自古家具制作的情节的,原文是这样的:

“山有枢,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宛其去世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
宛其去世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
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
宛其去世矣,他人入室。

山上有“枢和榆”,指的是“榆木”;有“栲和杻”,指的是椿树;都是指的树木,有“漆和栗”,都是指的漆树等等。

4.《伐柯》

而自古以来,家具的制作就与婚礼结合在一起,《诗经·伐柯》这样写: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说的是“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
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
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诗意美得不得了,自有一种爱情的酸甜在。

5.《棫朴》

除了这些民间的各类行为和习俗,工匠们还要参与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敬拜,一是战役。
《诗经·棫朴》中记述了木匠们伐木,准备敬拜的事情: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济济辟王,旁边趣之。

济济辟王,旁边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
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翻译过来便是:“棫树啊朴树啊,很茂盛,这些木材要砍下来制作用具,用于敬拜天神。
周王气度恢宏,满朝文武手捧各种敬拜的用具,簇拥个中;敬拜后周王就要带领我们去出征了!
那些用最好的木材负责琢磨,雕刻了各种花纹,就像精美的金器和玉器一样闪亮。
这些都是我们献给周王的,歌颂他的勤奋和爱民。

6.《皇矣》

在《诗经·皇矣》篇,更是详细记录了木匠们参与到的战役和君主大婚:“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意思是,我们到山林里去砍伐,把杂树清理掉,也把横卧在路边的枯木去掉。
把山林修齐好,树木齐整,灌木丛也簇簇修剪。
感谢上天给我们派来明德的君主,带领我们彻底打败了犬戎部族。
现在,老天又给他挑选好了贤良淑德的皇后,这样,我们这个国家就会更加稳固了。

7.《殷武》

在《诗经·殷武》篇,记录了木匠们如何选料,如何风雅加工宗庙的细节:

原文如下:“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是断是迁,方斫是虔。
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意思是:我们要登上那座景山的山巅去,那里的松树和柏树挺立参天。
我们要把它砍断搬来,把它的枝节削去,把树皮刨下,把木材加工完善。
长长松木要制成方椽,楹柱要选用粗壮溜圆的排列起来。
这样建筑的敬拜大庙,可以让神灵安恬。

可见,中国古典家具的形成历史悠久,既有鲜活的劳动气息,又有浓重的国家意志;既带着人们浓郁的乐不雅观又有肚量胸襟天下的气概。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典家具传承中一脉相承,影响着一代代的工匠们。

(待续)

~张仔《揭开红木的面纱第二章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