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情书、散文、随笔、彷佛都是男人写的,到底是男人深情,还是女人深情?

这是一个由社会形态导致的幸存者偏差问题。

个人是偏好诗词的,就从诗词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为什么历史上的女墨客少而又少?为什么女人的诗作都是阴柔委婉?诗词也是文学作品,性子和情书、散文之类的性子完备一样,乃至更加高等,以是用诗词史来剖析回答是完备可以的。

女诗工资何这么少是女子相对薄情的原因吗

估计大家知道熟习的女墨客也就只有李清照、鱼玄机、薛涛、最多还知道李冶,泱泱大国,高下五千年,为何在诗词史上留名的女性如此稀少?

是女人比男人薄情么?

当然不是。

是社会制度让女人无法正常地学习文化、表达内心。
是男权的社会性压制形成了一种后天的意识,让女人无法打破自己的局限。

女人是不是生来柔弱,情商、智商低于男人?当然不是的。

在母系社会中,女人的地位高于男人,社会资源向女人倾斜的时候,女人说话算话的时候,你敢说女人的心思,女人说的、写的不如男人?

是社会地位的分解,让男人和女人的文艺风格逐步分裂成型。
在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条件和环境的发展,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由于性别的差异涌现了不同。
男子更多地参与广阔的社会实践,而女性则更多地退居到为男性社会做事的地位。
广阔而繁芜的社会实践,使得男性的思维办法更加严密、镇静,思考领域更加侧重社会大事宜。
相反,女性更多关注家庭生活的小圈子,更多地关注个人私情。

从诗歌的发展史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诗歌实在一开始是没有男女之分的。
《诗经》中有不少女性作品,但是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区分出女性作品?看不看得出有所谓的阳刚、阴柔的文风?看不出的。
我们只能从明显的女人说话的口吻在责怪男性、或者表白男性,才能判断那首诗是女人的作品。

可见在早期的文艺作品中,女人的地位和男人是一样的。

没有谁更深情,没有谁更文采,没有谁更风格。

我们看到纵然到了男性地位明显要高于女性的汉代,女人的诗作依旧风格大气、冷峻,并没有形成后来的风格,也常常有女子的作品涌现。
比如蔡文姬、卓文君这些有名的才女,他们的作品,虽有相思,却不阴柔。
这解释女性在文艺作品中地位并没有随着社会地位的低落而改变。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唐朝。
唐朝国力日盛,物质丰富、精神文明超提高步,制订了优待女性的政策,豁免了全社会所有女性的赋税,涌现了首次专门针对性别差异制订的政策。

​免除了女性赋税,让女人免于劳作,但同时婢女性完备失落去了社会地位,成为了男性的附着品。
女性不须要事情,且不用担心生活来源,只须要岁月静好地生活,闲情就被引发出来了。
以是中唐成为女性墨客,或者说文艺事情者的爆发阶段,我们记得的那几个女才子,除了李清照,大都出于这个韶光段。

但我们看同期间著名的武则天、上官婉儿的诗作,也还是没有性别差。

上官婉儿: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选一)

登山一长望,正遇九春初。

结驷填街术,闾阎满邑居。

斗雪梅先吐,惊风柳未舒。

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虚。

不说的话,看得出这是女子作品吗?

女子的才情,在任何时期都是不输男子的,只是社会形态的变革在逐步为男女性别差异演化出自身的文化。
而到了中唐后期,儒家经学逐步复兴,男女之防逐步兴起,男性社会就开始抵制女性写诗了。

而发展到宋、元、明、清,由于理学的兴起,巨大的社会力量让老百姓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高门大户之外,女子能有机会接管文化教诲的少而又少,终于形成了后千年文化女性和女墨客的一篇荒漠空缺。

近代社会开放以来,女性文学事情者不断呈现。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中,即便有突出的女性,也如流星一闪,无法和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男性文学事情者相提并论。

回到那句话,这与人的感情无关,纯粹便是社会形态压迫下的幸存者偏差。

男性文学造诣者,不过是占了基数大的上风而已。

可能几百年后,女性文学终将赶超,现在不就有这个势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