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小三这个身份本身,无论从法律和道德上,实在都是一个很中性的存在
既无恶行,也不存在“为了真爱”这样自欺欺人的噱头。
(毁坏家庭和谐这些是作为结果存在的,不能说刀子杀了人,便要判处刀子去世刑。

而同性恋者,又正是人群中的中性,小三尚能掌握自己,同性恋者,怎么掌握自己喜好同性的那种情绪呢?

以是,我们要正视他们。

......

三乐品诗第13首古诗中的同性恋和第三者

为什么讲古诗,讲到同性恋和小三了?

一是古代男风盛行,不存在同性恋的问题,同性恋可以大大方方的到妓院里去找男宠。
尤其是明清期间,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认可这种风气,乃至帝王还要带头找男人。
还记得《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吗?——薛蟠要养个男宠,其他人的表现呢——都没当做什么天算夜的事情。
稀松平常!
以是要特殊解释,古代的某些行为办法,表面上看起来至少要比当代的更加开放,因而墨客们写情绪的诗歌,禁忌也就少了。

二是墨客们的情诗,大多因此情言志,真的谈情说爱的是少数,不存在小三啊情绪波折啊~~~~

因这两点,便提到同性和小三的问题。

废话不多说,请看此诗:

——————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你的衣领,忐忑的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然我不去找你,你难道就不给我个传个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你的佩带,忐忑的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不去找你,你难道就不会主动过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脚蹭着踢着,就在城门口!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你,就如隔了三个月!

————————————

此诗有说是欢迎春神的,那个你,便是春神。
有说是写恋爱中的男女的。
我方向于后者,就由于“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一句分明写出了等待恋人的女子百无聊赖地踢着路边石子的情景。

这情景,过了千百年,还是会在宾馆门口,火车站台亲切地演绎着。

那么,我亲爱的读者,

如果日后你看到此情此景,也不要管什么同性恋,也不要管什么第三者幽会,请你至心肠默诵它: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