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这句名言,至今已流传了二百余年,随处颂扬,意思是说读多了,模拟、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熟”了张口就背诵,提笔就写得出,别人讲了上句,我们能够接出下句。
同理,我们每天都用羊毫写诗词,坚持几年,永劫光被诗词熏陶,写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不会作诗也会吟。感兴趣的书法爱好者不妨试一试?
冯彬藏墨既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又是一个诗词爱好者,所写的书法作品90%以上都因此诗词为书写内容,绝不夸年夜地说对诗词的爱好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本日揭橥的这篇文章也因此诗词为书写内容的三幅行书作品。
第一幅书法作品1、行书书法创作
【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创作者:冯彬藏墨
行书作品:【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创作者:冯彬藏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诗词创作背景
墨客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个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墨客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3、书法创作特点
冯彬藏墨在创作这首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诗时,采纳行书的书写特点,正文分为三列,竖式纵写,规格尺寸为:10050cm,用半生熟宣纸,从作品的整体来看,书写线条灵动洒脱,多处采取字与字之间的连笔,版面布局合理,排列有序,字距与行距处理合理,整篇留白适宜,不敷之处便是章法处理不当。
第二幅书法作品1、行书书法创作
【唐代】李白《赠汪伦》
创作者:冯彬藏墨
行书作品:【唐代】李白《赠汪伦》,创作者:冯彬藏墨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诗词创作背景
李白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朋侪。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表明,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碰着的一个普通村落民,这个不雅观点一贯延续至今。汪伦别号凤林,为唐时有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常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3、书法创作特点
冯彬藏墨在创作这首李白《赠汪伦》诗时,还是采纳行书的书写特点,正文分为六列,横式纵写,规格尺寸为:60100cm,用半生熟宣纸,从作品的整体来看,布局合理,排列整洁,字距与行距处理合理,整篇留白适宜,版面整洁,一气呵成,墨色干涸适度、合规章法、题名规矩。美中不敷之处便是线条没有明显变革,也缺少层次感。
第三幅书法作品1、行书书法创作
【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创作者:冯彬藏墨
行书作品:【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创作者:冯彬藏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诗词创作背景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离。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去时所写。
3、书法创作特点
冯彬藏墨在创作这首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时,同样是采纳行书的书写特点,正文分为三列,竖式纵写,规格尺寸为:10050cm,用半生熟宣纸,从作品的整体来看,书写线条较灵动洒脱,版面布局合理,排列有序,字距与行距处理合理,既有行书特点,又具有草书的元素,给人觉得洒脱而不缭乱,整篇留白适宜,用墨干涸适宜,个中第二行的“友”字显得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