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6月25日,毛主席将这首诗抄录在了《致湘生》的信中。1990年7月《五古·挽易昌陶》,第一次揭橥在湖南出版社的《毛泽东早期文摘》。1996年9月,揭橥在中心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
青年毛泽东与易昌陶(字咏畦)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朝夕相处中,倍觉志同道合,因而私情甚好。但令人惋惜的是,1915年3月,易昌陶因病不治,在家中去世,毛泽东非常悲痛,本已约定两人一同出外稽核屯子生活,体会各地的风土人情,但因易昌陶离世,这个操持未能成行。
《五古·挽易昌陶》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毛主席的这首《五古·挽易昌陶》属五言古诗,又称五古,每句五字,句数不限。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年仅22岁的青年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渊博学识,这是与其自幼对读书和学习有浓厚兴趣分不开,细读这首古风长诗,可以感想熏染到他青年期间就已经具有的卓越文采。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馀哀。”这四句诗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失落去石友的酸心与悲哀。诗中的“去去”,指远去,诀别。墨客说,你就这样永久的离开了,让我深深的惦记,但无论若何思念,终是回不来了。你的拜别愁坏了我这个好友,但只能是无限的悲哀与哀痛。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这八句诗写了作者和易昌陶的深厚友情,独自一人缄默泪流,悲戚而伤感。他在诗中写道,衡阳大雁的啼鸣响彻云霄,湘江的春水往来奔驰,看到这些更加对你万分思念,在南城一直的徘徊,城墙边的芳草茂盛,恰如我们曾经的交情,伤心的眼泪一直的流淌。“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采采,意指丰硕的样子。在俏丽的风景里,唯有我一人了望着斜阳渐落在衡山的西面。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这八句诗作者连续回顾两人曾经相处的过往,更添悲哀与哀戚。方期,是正当之时的意思。沆漾,在这里指水深且广。汗漫,指溜达。东皋,指东边的山坡或野外。
作者写道,你我正是在汪洋里拍浮的年华,你的拜别令人怎么也无法接管。从现在开始的永别,乃至惊动了半夜的公鸡,它的一声鸣叫,响遍野外。我竟然恍惚中,以为你缓缓的向我走来,你我双手紧握,热泪含在眼中。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这八句诗在哀悼亡友之时,作者还表达了宏伟而远大的志向,他期望着有朝一日,担当起救民于水火的重任。这里的关山,指关隘和山顶等要塞之地。蹇,指困苦。骥足,千里马的脚,比喻俊逸的人才。诗中的荡涤,指打消。浮贱,指轻贱。
墨客写道,壮士在征途之上并不顺利,历尽坎坷,我内心焦灼如焚,在群山中放歌,群山苍翠,万物葱茏,多希望在这里与你一同交谈练习长剑的心得。接着墨客写了国家现在面临着被他国的侵略,东海有日本的侵略者,北方有着令人怨声载道的沙皇俄国。谁来去沙场上为邦交战,怎么也不能由于自己出身贫贱就不杀敌报国呢!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这六句诗,依旧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易昌陶的深深怀念。朱华,指红花。作者写道,钟子期过早的离世,俞伯牙失落去知音,从此不再弹琴。琴绝伤情,红花在春天都不开了。往后的日子很漫长,我同谁一道度过平生呢。作者以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来喻与易昌陶的关系,可见作者与已逝好友肝胆相照的朴拙情意。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这是全诗的末了四句,铭旌指旗幡。泓,意指水深,这里指深情。青年毛泽东写道,望着你的灵柩,向你献上一杯酒,悲惨而悲哀的看着飞舞的旗幡,在万千的惆怅中不知如何寄托对你的深情,就似连天的昼夜奔流的江水。
《五古•挽易昌陶》中,有作者对石友深深的怀念,青年毛泽东用大量的笔墨表达这种深厚的感情,失落去这位心领神会,有着莫逆之交的朋友,令他万分悲痛。墨客写此诗时才22岁,但内心就已经装满了对国家现在和未来的忧患。令全诗具有了极高的思想性与义务感,有着如此伟大志向的青年毛泽东,终极造诣了改变天下,建立新中国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