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 - 阳关三叠来自唐诗宋词品鉴00:0006:50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古诗今译:
绵延的鲁山重峦叠嶂,千峰竞秀,高低错落有致,蔚为壮不雅观,恰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致的情趣。
奇峻的山峰随不雅观看的角度的变革而变革,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
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
在这重峦叠嶂之中会有人家居住吗?只听得远处云雾环抱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讲授:
⑴鲁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靠近襄城县境。⑵适:恰好。野情:喜好山野之情。惬(qiè):心满意足。⑶随处改:(山峰)随不雅观看的角度的变革而变革。⑷幽径:小路。⑸熊升树:熊爬上树。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树梢。⑹何许:何处,哪里。⑺云外:形容迢遥。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品鉴鉴赏:
①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利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述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墨客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墨客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各类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见告墨客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②山路崎呕,对付梦想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付酷爱繁华,留恋都邑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形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正好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相识释:“千山高复低。”按韶光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瞥见了山野非常喜好,心中很知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个中。
③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墨客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连续行走,也连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墨客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随意马虎“迷”;独行无伴,随意马虎“迷”;“千山高复低”,更随意马虎“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④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丢脸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以是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⑤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清闲!
······”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中,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清闲”。熊“清闲”,鹿“清闲”,看“熊升树”、“鹿饮溪”的人也“清闲”。
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之见地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⑦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扫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瞥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讯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故意回答墨客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安歇吧!
”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旧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师长西席。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苏舜钦齐名。
编辑:小孤鹜。
我们倡导终生学习!
如有缺点欢迎示正!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