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平水韵》下平十二侵)
唐.杜甫8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中。
感时花溅泪,
仄平平中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平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仄平平中仄,
浑欲不胜簪。
中仄仄平平。
(把稳:用“中”必须确切知道在此处该字读平声还是仄胜声,否则便是出律乃至造成诗之大忌比如“三平尾”。)

二、简释
国破家亡,面前的春景更让人感触丛生。
赏花本来是悦目的,想到时局如此,只能对花堕泪;鸟声本来是悦耳的,由于与家人离散,听来更觉心惊。
沉痛的感情通过“感时”“恨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家书抵万金”一语,没有与家人“恨别”感想熏染的人性不出来。
三、
五言排律.六十抒怀
(读杜甫《春望》依韵)
花甲之年赋,诚惟小儿百姓心。
那时万般苦,教养此情深。
曾几远游学,絆羁西域今。
双亲悲已别,教诲杳无音。
游子思乡意,雨风何可禁。
但终归故里,金垛放歌吟。
栖息土坯屋,怕何霜雪侵。
尘缘惟写意,随性抚闲琴。
知彼须心腹,去世生阳与阴。
新坟荒冢在,羞慕德功林。
佛道悟方得,清莲致谢忱。

附录一
杜甫简介
杜甫[dù fǔ]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墨客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1][2]为了与另两位墨客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差异,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往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天子献赋,向朱紫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急。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落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旧心系苍生,肚量胸襟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墨客,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壁,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丢脸出杜甫的英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诗圣写诗史,隽誉留千古!

附录二
五言律诗简介
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便是指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发源于南朝,从南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演化而来,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期间。
对付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续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压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有多方面的发展:
1、每首八句;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4、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5、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涌如今句子的中间或者末端,不能涌如今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诗词教材编著者之一董正元师长西席